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古北口古民居建新不廢舊

2012-10-09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秋高氣爽,風輕云淡。位于密云縣古北口鎮盤龍山腳下的司馬臺新村里,一棟棟青磚灰瓦的別墅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蔚為壯觀,極具現代氣息。其間,一處低矮破敗的老宅子,看起來似乎和這嶄新的環境格格不入。

    像這樣夾雜在新村中的老宅子,古北口全鎮有100多處,其中最古老的3處建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

    建“新”不忘留“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千年古鎮古北口發起古民居保護運動,留下了百余老宅,更留下了滄桑的歷史。

    全市率先清查古民居“家底”

    古北口在歷史上曾是邊關重鎮。鎮里文物古跡眾多,老宅子也是不少。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翻蓋房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很多古民居或被拆掉,或被翻蓋成嶄新的住宅,幽幽古韻不復存在。

    “古鎮就要有古鎮的味道。如果這些老房子都被拆了,那還用什么承載古鎮的歷史呢?”2007年,由鎮旅游辦主任王長青發起,古北口鎮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古民居普查工作。15名普查隊員進村入戶,為鎮域內每一處上了“年紀”的老宅子拍照、繪圖、丈量、核對、記錄……

    據當時的普查小組成員單洪賓回憶,普查工作異常艱辛,凡是鎮域內建于1960年以前、具有保留價值的民宅和影壁,都是普查對象。大到房屋的建筑風格、小到房檐上雕刻的圖案,都是普查的內容。普查完成后,采集起來的信息全部按編號登記造冊,形成一份厚重的古民居“檔案”。

    百余戶古民居訴說古鎮歷史

    經過兩個多月的清查,一份關于古北口鎮古民居生動詳實的調研報告浮出水面:全鎮共有106戶古宅院,大多分布在古北口、司馬臺、河西三個村,均建于明末或清代,其中最久遠的3戶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建筑風格多為四合院,石頭墻、古門樓、五花山、磚雕、門窗木工雕刻、刻畫瓦當,均具有保護價值。

    在這份報告里,每套老宅院戶主的演變、房子建筑年代、房子建筑風格、房子的四至、房子占地面積、房子的歷史傳說等資料都被記錄在案。

    記者跟隨王長青走訪了河西村鮮家大院、段家大院、東關村的白家大院、古北口村的郝家大院,雖然有的已被廢棄,有的門前衰草連天,但從一處處精美的石刻雕花、屹立至今的影壁、稍有破損的門楣上依稀可以看到它們昔日的輝煌。

    面對有些破敗的院落,王長青向記者一一講述這些老宅的歷史:段家大院里清代時出過名叫段升瀛的舉人,自此便成了古北口的大戶人家;白家大院的祖上有的曾在國民黨政府當過陸軍中將,有的是清代的秀才,堪稱當地的書香世家;鮮家是當地的回族,大戶人家,鮮俊英是光緒年間稟貢,鮮俊杰曾駐扎三屯營,看守皇陵,鮮俊秀是清末貢生,鮮家也成了名符其實的官宦世家……

    古民居維修“不改變文物原狀”

    清查古民居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確鑿的數據,摸清古民居的“家底”,更重要的是為了加強對古民居的保護。

    古北口鎮政府專門成立了古民居管理委員會,制定出臺了《古北口鎮古民居保護管理辦法》。《辦法》中規定:本鎮古民居的維修應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在維修、改建、翻建時,政府協調有設計資質的單位給予設計,有古建修繕資質或能力的單位和個人,方可從事古民居施工;如果不屬于古民居保護范圍,但戶主要求按照古建風格修繕民居的,政府組織相關人員到現場勘查,并定出補助標準……

    一條條措施的出臺,如同為古民居保護筑起了一把“保護傘”。

    驅車行進在古北口村的石砌小路上,幾處建筑正在翻建中,但是記者發現,修繕后的新房山墻大多沿用了古鎮獨有的兩邊青磚、中央河卵石結構的三花山墻、五花山墻,且顏色是一水兒的仿古青灰色,古鎮的氣息撲面而來。

    正是一戶戶古宅院,連同一處處古廟宇、古長城,留住了古鎮的歷史,承載了古鎮的文化。據統計,近年來每年大約有30萬游客前往古北口鎮開啟尋“古”之旅,為古鎮送去生機與活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