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8旬老人舒了:為了胡同記憶一代代傳下去

2012-12-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人物:舒了(老北京胡同研究專家)

    圖為舒了老先生正在核對校正他親手繪制的《二十世紀末北京胡同分片全圖》。

    上午8時,外面亮堂堂的,舒了的房間卻亮著燈。這位81歲的老人,又在為補闕老北京的胡同記憶奮筆疾書。

    摘下眼鏡,他揉了揉疲憊的眼睛。由于用眼過度,他白天也不得不開著燈,這幾年先后去過四趟醫院,換了十副眼鏡。做一冊北京胡同地圖,寫一本胡同專著,是老人晚年最大的心愿。

    退休前,舒了在北京檔案館看到一張乾隆十五年繪制的北京全城地圖。它將當時的京城勾勒得條理分明,唯獨老北京胡同,被畫得漏洞百出。這些年,隨著城市大發展,很多胡同都消失了,北京人對胡同的記憶,也越發模糊。讓胡同記憶代代傳下去,成了舒了最美的夢。

    從1987年退休次日起,他用了15年串胡同,8年畫胡同,2年寫胡同,如今已是第25個年頭。

    舒了鋪開一張長1.8米、寬3米的圖紙,這是他繪好的一卷胡同地圖:一條條大小胡同被勾勒得清清楚楚,其寬窄、長短、拐彎、交會等,都嚴格按現實數據依比例呈現;胡同內密密麻麻,還布滿了成千上萬的點圈等標識。所有與胡同相關的記憶,小到一棵古樹、一個門墩,大到一所學校、一處宗祠,幾乎無一遺漏。

    四大老城區的胡同加起來好幾萬條,舒了的地圖分片畫成了整整30張,才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胡同布局狀況。

    薄薄一張紙圖,弄起來可費勁了。

    由于皮尺測量不便,五步三米,便是他的標尺。為畫準交會、拐彎等疑難雜點,他常常往返多次才能量好。15年下來,舒了用腳量完了北京所有的胡同,光是記錄數據的本子,就用了41個。

    這些固然辛苦,更難的卻是弄清胡同里老物件的來龍去脈。

    舒了隨手指出圖上一個小點,上面標著“張家大門”四個小字。為添上這四個字,他操心了近兩年。

    在東四十條東側的胡同走訪時,舒了發現這個磨磚對縫還帶脊的古式建筑。他逢人便打聽,只聽說它是“鬼子張”的老屋,至于“鬼子張”是誰,卻沒人說得清。

    一年過去了。串東四十條時,舒了再度追問起這所古居。來回跑了兩個多月,他經一個老大媽找到了“鬼子張”兒子的姑爺,終于摸清了張家大門的來龍去脈:“鬼子張”,原名張德懿,是中國最早派駐歐洲的外交官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目擊和記錄巴黎公社起義的人……

    日漸塵封的歷史,就這樣被再度打撈起來。舒了透露,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他將在配圖的書稿中詳細道來。

    困難歸困難,幾十年下來,舒了從沒打過退堂鼓。“要想這活兒停,除非我死了!”他這樣把前來勸說的兒女頂了回去。

    舒了是滿族后裔,打小在胡同長大,對胡同感情很深。他干過鉗工,搞過統計,一直覺得成就不大。他還將原名“慶忠”改成“了”字,是想說:退休了,想給后人留點東西,余心未了。

    如今,他寫就的書稿堆了滿滿一桌。等專著寫完,他打算將它和地圖一同展覽、出版。舒了說,他這輩子沒干啥大事,這件小事,一定要干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