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684路國子監站的站牌上,候車人群中,多是穿戴時髦的上班族,卻不見趕車的老年人。在別處,早晨的車站總能見到白發老者,或是提著菜籃、或是要去公園健身,可這里怎么沒有老人?“咱胡同有老年人公約,讓出早晚高峰,和上班族錯時出行。”67歲的國子監胡同居民張恩澤告訴記者。
昨天(1日)早上7點多,記者來到東城區國子監胡同,當地的老居民張恩澤正和老哥幾個聊天,見記者問起,說了緣由:“咱這是平房院,老年人特多。但大家有個不成文的約定,早晚高峰我們不和年輕人搶公交。”
老人們說,國子監胡同靠近北二環,胡同東口就是雍和宮大街,南北通行各一條車道,來往經過車多,路窄,趕上高峰時段車都開不動。
“這樣困難的路況,咱老年人出門晨練和年輕人上班時間又撞個正著。”家住10號院、今年61歲的郝德生接過話茬,現在老年人都講究個晨練養生,這自然好。可上了歲數的人畢竟腿腳慢,上下車時間長,公交車等候時間自然就加長,這路就更堵了。再趕上一車人,遠道來的老年人都占了座,中途上車的老年人只好站著,遇個急剎車,身子骨可碰不起。
“孩子們正好這個時間上班,咱是出門鍛煉、買菜,人家年輕人還要上一天班呢,咱不能和兒孫們搶公交不是?”張恩澤說。
那老人們怎么出行?“買菜鍛煉,我們社區有個15分鐘便民服務圈,走兩步路就能辦了。”郝德生邊說邊指,國子監胡同西口過個馬路就到車輦店,那里有個便民菜站,蔬菜新鮮,價錢還實惠。胡同東口出門往北幾百米就是北二環公園,鵝卵石鋪成的石子路,單杠、雙杠、太空漫步機、扭腰器、健騎機、蹬力器等健身器材可齊全了,低矮的灌叢、挺拔的松樹,一年四季都常綠。從北二環公園晨練回來,還可以到國子監民間流動圖書館里轉一圈,3000冊書籍、10多種類別可挑選,拿回家看,簽個名就行。
“如果要去遠處的公園,咱就錯開高峰,等孩子們都上班了,咱再慢悠悠出去,挺好。”張恩澤說。
這“錯時出行”的老年人公約的來由,還得從去年3月份說起。在安定門街道的“百姓群言堂”大會上,當地100多位老人向全市老年人發出倡議:晨練,咱不和年輕人搶公交,讓出早晚高峰,和上班族錯峰出行。
那天會上,61歲社區居民馬云演了一出情景劇,劇中的老人坐車去南城吃早點、早上去香山背水,和車上的小年輕吵架的片段,引得100多位老人邊看邊樂。
隨后,家住鐘樓灣社區的尤秀榮發言,“孩子們一天到晚貪黑起早很不容易,我兒子也是上班族,每天在路上來來回回,挺累的。要是趕上個座,就能得空歇會兒,我們把座位讓出來吧。”
一個人帶頭倡議,在場的100多位老人紛紛響應。張恩澤就是其中之一。“我當時也站起來說了,早晨鍛煉,從咱們這兒到地壇,胡同西口走安定門內大街也就一站地,走東口老哥幾個說上幾句話,十來分鐘就到南門了,既然是晨練,多走兩步不更好。”
當時在場的市地鐵運營公司、公交集團的工作人員也表示:地面公交一天運輸1300多萬人次,其中54%集中在早晚高峰;地鐵每天運送五六百萬人次,早晚高峰的平均客流量,是平峰時間的4倍。數字驚人,老年人的決心也就更堅定了。
“別人咱管不了,就從自己做起,步行去晨練,就近買東西,不和上班族一起湊熱鬧。”郝德生說。
如今,安定門街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了錯峰晨練的隊伍。就近買菜,9點后出門晨練,出遠門時晚出門、早回家,避開高峰期,已是他們心中墨守的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