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楊梅竹斜街留住“老北京”

2013-01-07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青磚墁道,古香古色,經過修繕的楊梅竹斜街正煥然重生。

    前門樓下,連接著大柵欄與琉璃廠的楊梅竹斜街,昨天(5日)全街路面打通整修完畢。就此,大柵欄、琉璃廠兩條老街由蜿蜒阻隔變成了渾然一體的通衢大道。作為全市文保區建設試點,西城區委區政府決議這條街不大拆大建,力求原汁原味地修成仿古一條街,保留了大部分老住戶,把老北京的人氣兒、韻味兒留下來。

    沿前門西側的煤市街往南走上一百多米,就到了楊梅竹斜街。曾經的泥濘土路,已被密密鋪滿的青條磚取代,整個街道隨之變得豁亮許多。

    步入街內,從東到西,496米長的楊梅竹斜街不見一處大拆大建。與其他更重商業氛圍的老街不同,這里仍保留著很多老住戶。

    40多歲的米秀珍,幾代人住在楊梅竹斜街。這次斜街修繕,她家仍選擇留下。“我們一家子住慣了這兒,就喜歡老胡同的感覺;話說回來,這老街也需要有我們這些老住戶才像樣子不是?”米秀珍告訴記者,不單她家,原先左鄰右舍的很多老街坊都沒搬出去。

    確如米秀珍所言。記者從西城區大柵欄琉璃廠建設指揮部了解到,此次楊梅竹斜街修繕,全部采取自愿騰退的原則。目前,街兩側1700戶居民,只有529戶選擇了遷出,1171戶“老北京”都留下了。

    “修繕老街,更應該注重它非物質的一面。我們可不愿意老住戶都遷走,那樣的話,這老街就沒了人氣兒,也就沒了韻味兒。你把整個一條街建得再漂亮,也沒有生命力。”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留住老住戶,實際上是遵循老街原有的歷史風貌。楊梅竹斜街是自明朝就有的古街,是人用腳踩出來的。因為那時外地人進京,都得從盧溝橋過廣安門到菜市口,斜插過來,到前門最近。后來,隨著大柵欄、琉璃廠,一商一文兩條老街日漸興盛,位于其間的楊梅竹斜街便成了它們的配套服務區,于是積淀下商住混雜的歷史特點。“修繕斜街也要恢復商住混雜的風貌,所以說,老住戶必不可少。”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老住戶成了“香餑餑”,除去自豪感外,也著實得了實惠。米秀珍領記者來看她正在翻修的老宅。“我們這一片的老平房年久失修,按說早該拾掇拾掇了。趕上這次老街修繕,費用自家只出小頭,政府給拿大頭。”

    不單省錢,住戶們還省了心。建設指揮部會同施工方,把翻修后的院落樣式都想好了。建設指揮部負責人介紹說,灰色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常見色,楊梅竹斜街也不例外。此次修繕,施工方將保持中灰為主色調,其中穿插有冷灰、暖灰、深灰、木色、磚紅、暗紅等顏色搭配組合。具體到每間屋子,顏色怎么搭配,則由施工方和住戶一塊兒商量著辦。

    還有些平房的坡屋頂瓦片不符合傳統風貌,翻建時統一將平瓦換成傳統仰合瓦。開春以后,就連院子里種什么花花草草,也會有施工單位和住戶商量。

    留下老住戶,就意味著楊梅竹斜街還要保留宜居的特性。歷史上,這條街里就鮮聞吆喝,多是書局等靜態文化商業形式。“今后,這個‘靜’的歷史風貌也要延續,楊梅竹斜街宜居的本來面目不能變。”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