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圓明園文物全息術“修復”展出

2013-04-27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24件(組)文物、9座木雕模型樓閣、8個石構原件等首次集中亮相

依照圓明園建筑物萬方安和復制而成的微縮模型。

    “我們所有的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那里不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一層大廳一角,《雨果的信》的復制件試圖給每位走進展廳的人們勾勒出“萬園之園”曾經的夢幻奇境。昨(4月25日)起,“圓明重光——圓明園文化特展”在這里撩開面紗。

    包括24件(組)文物、9座按照1:25比例制作的木雕模型樓閣、8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石構原件,以及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獸首(復制件)等珍貴展品,齊齊亮相,其中絕大部分屬首次展出。尤為令人稱道的是,此次展覽的兩件文物,是以全息影像的形式進行“修復”并展出的,這樣的展覽形式在國內文物展中可謂難得一見。

    “過火木”見證歷史劫難

    去年底,圓明園文物曾首次出國,在德國柏林展覽了一個月。和那次柏林之行不同,此次展覽特意添加了瓷器、玉器、銅器等不少出土文物,特別是一件長約數十厘米的“《淳化閣帖》石碑”,此前鮮少公開展出。

    據了解,《淳化閣帖》原為北宋年間摹刻,囊括了王羲之、王獻之、蕭衍、孔琳之等共計99位名人的書法,被譽為“諸帖之祖”。后乾隆皇帝以此為原本,命人在碑石上重又刻印了這一法帖。史書上記載的《淳化閣帖》由144塊石碑組成,圓明園還專門為此建有一座淳化軒。但目前人們只在圓明園遺址找到了4塊《淳化閣帖》石碑,此次展出的這塊石碑是在2000年前后出土的,上面的字跡只能通過拓片才能辨識。

    如果想要見證“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劫難,展品中一根長約20厘米的過火木無疑最為恰當。這根灰黑色的木材已經殘缺不堪,但上面雕飾的花紋依然清晰。“這類物件在園內存量較多,不論是楠木,還是花梨,它們無疑都是最好的木材。”據研究人員介紹,由于焚毀嚴重,圓明園已很難找到哪怕一件大致完整的家具,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始終為空白。

    全息文物展示栩栩如真

    此次展覽的諸多文物中,“銅鎏金無量壽佛坐像”和“銅胎琺瑯云龍香筒”這兩樣最為特殊。透過厚厚的玻璃罩,只見這兩樣文物在眼前進行著360度旋轉,上上下下的每一處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如“銅鎏金無量壽佛坐像”,其正中鏨刻的“大清乾隆庚戌年敬造”的題款清晰可辨;而“銅胎琺瑯云龍香筒”上的絲絲裂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過,說出來也許讓人驚訝,這兩件展品都并非實物,而是由全息技術生成的虛擬影像。

    其實,這兩件文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它們于上世紀80年代在圓明園遺址出土。不過,它們都屬于殘器,尤其是“銅胎琺瑯云龍香筒”,只是一組文物中的一個部分而已。“我們只是想以此作為一種探索,尋求最佳的展示方式。”研究人員解釋說,圓明園的文物流傳后世的不多,其中又有很多流落到海外,還有一些在私人手中。在現有條件下,以高科技手段呈現一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使其能夠與國內觀眾見面,不失為一種展覽方式。

    數字技術重現方壺勝境

    展覽現場,一組海晏堂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雕像分外眼熟。原來,這組雕像是由著名影星成龍捐獻給圓明園的復制品,曾在去年的電影《十二生肖》中出現過。另外,場內還有一組按照1:25比例制作的木雕模型樓閣,特別是其中的正大光明殿,看上去頗為恢弘。據圓明園首席解說員解秀清介紹,當年雍正皇帝和道光皇帝每年在圓明園停留的時間,比在紫禁城中的時間還要長,“可以想象得到,圓明園內的陳設理應不會比故宮遜色多少。”

    方壺勝境曾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如今借由數字技術的力量,這一美景得以重現觀眾眼前。在展覽現場,有一塊“如影隨形大屏幕”,只要人從其面前經過,屏幕上就會逐次呈現出圓明園里春夏秋冬的景象。此外,《數字圓明園》、《圓明重光耀柏林》等多媒體影片,也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圓明園的悠長歷史。“流動的圖景還原,結合那些殘器實物,對比明顯的效果可以更好地認清歷史。”一位署名為“我愛園林”的參觀者在留言簿寫到。

    本次展覽將展至5月25日。此后,該展覽還將作為俄羅斯“中國旅游年”的重要項目,于今年9月赴俄展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