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北京地鐵施工疑挖到7百年前碼頭 工程管線繞行

2013-07-10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開船嘍!”隨著船工一聲號子響起,16條搖櫓船雁翅形排開,駛離什剎海漕運碼頭……什剎海水上游再現舊時繁忙的漕運景象。(資料圖)

    北京文保專家日前透露,地鐵8號線什剎海站施工時挖出漢白玉建筑,懷疑是歷史上的積水潭古碼頭,建議將其作為地鐵站的一道景觀,加以展示和保護。地鐵建設方昨天表示,確實挖出了漢白玉建筑,由于考慮可能是文物,所以“沒敢動”。

    專家:地下挖出疑似碼頭建筑 建議原地保護

    76歲的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王東先生日前對記者透露,前不久8號線施工時鉆出了漢白玉,其具體位置就在老“地百”商場門口人行道下面5米深處,目前確定是漢白玉的建筑。“對這一事件各方看法不一,搞施工的著急把那些石頭運出去,搞文物的認為沒有保護價值,這個事就這么過去了。按道理說,地下文物發掘同樣很重要。”

    王東透露說,專家們都推測,在鼓樓地區挖出漢白玉,很可能跟碼頭有關系。早在720年前大運河貫通時,積水潭地區應建有真正的碼頭,并沿碼頭建有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斜街市。“可是我們找了半天,找不到碼頭!找不到斜街!如果大家提高對地下文物的認識,那就是寶貝。”王東說,既然這座漢白玉建筑就在地鐵車站內,他建議原地保護,“把它鑲嵌在墻壁里,用玻璃墻罩住,寫明曾經做什么用的。”

    施工方:估計是文物沒敢動 原地保護不現實

    負責地鐵8號線建設的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一中心副總經理張曉巖昨天表示,什剎海站施工時,確實挖到了“類似橋欄桿狀的漢白玉建筑”。

    “考慮有可能是文物,我們沒敢動,繞開了這塊地。”張曉巖告訴記者,由于并非在地鐵正線施工中,而是在施工前的“管線改移”工程中挖到了這座漢白玉建筑,因此“繞行”對施工影響并不大。

    對于專家“展示古碼頭”的建議,張曉巖說,管線改移因文物“繞行”后,那塊漢白玉就埋在了原地。而今年底什剎海站就要開通運行,目前站臺裝修即將完工,因此重新將漢白玉挖出來鑲嵌于墻內“不現實”。“地鐵建設的進展都是通過了專家討論、政府決策,不是施工方能決定;而且車站的裝修、藝術品風格都提前有規劃,我們也不能隨便添加陳展內容。”

    另據報道,2011年5月,8號線鼓樓大街站施工現場挖出兩截石碑,經西城區文委初步鑒定,兩截石碑同屬一塊,為明代漢白玉石碑,可能是“藥王廟”留下的碑刻。

■晨報檔案

    積水潭漕運碼頭具體地點是謎

    老北京有諺語:“北京城是從河上漂來的”,意思是說,建設北京城的各種材料都是從京杭大運河上運來的。但是,大運河終點碼頭——積水潭漕運碼頭具體位置在哪兒至今是謎。

    1293年郭守敬興修82公里長的通惠河,江南船只得以經過北運河沿通惠河直駛入大都城內積水潭,京杭大運河實現南北大貫通,商船千帆聚泊,使積水潭和鼓樓一帶成為商旅集聚的繁盛街區。沿著漕運碼頭從東南至西北形成的“斜街市”,是當時元大都商業最繁華的地方。正是看到了這里的盛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贊嘆說:“大都城里的珍貴貨物,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多。”

    明朝因修建北京城和保證皇家用水的需要,水路被切斷,積水潭與通惠河失去聯系,從此退出京杭大運河終點碼頭的地位;而通惠河在明代以后改稱御河,到1956年在北京城內的河段改為暗溝。

    2009年王東先生撰文《從通惠河漕運看大運河的申遺》指出,解放后,在太平湖東端曾發掘出條石砌筑的構筑物,也曾出現過排列整齊的楠木樁——和在通州北運河發現的相似。這就表明,在積水潭周圍地區曾經存在過碼頭。“我個人認為,京杭大運河漕運在公元1293年至1472年期間,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確實存在過終點碼頭。”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

    ■新聞進展

    “要動土先考古”列入今年立法計劃

    今年5月北京市法制辦就《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記者獲悉,《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是北京市2013年立法計劃中力爭完成的項目之一。此前,該法多次被批“進展過于緩慢”。

    雖然各方專家多年呼吁“要動土,先考古”,但直至今日,北京尚未出臺法規保護地下文物。因此,地下文物破壞現象屢見不鮮: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發現文物后繼續施工;地鐵四號線圓明園站發現清代御路仍繼續施工,直到無法施工,破壞了100多米長的清代御路;北京西站南廣場地下停車場工程建設中發現古墓,部分出土文物不知去向……早在2003年,市政協委員宋大川提交“關于奧運場館地下文物保護的提案”,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余奧運場館的地下勘探立即啟動,1500多件文物隨后出土。但是隨后10年,“地下文物保護立法”都只是在“醞釀”中。(記者 崔紅)

    ■延伸閱讀

    東方廣場曾停工 搶救發掘“北京人”遺址

    從地鐵1號線王府井站A口出來,順著東方廣場方向的通道走個幾分鐘,就能看到一座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這座地下十幾米深處的博物館,是開發的同時保護遺址的一個范例。據報道,1996年12月14日,東方廣場還是一個大工地,土堆中隱約露出的碎骨片和石片引起了北京大學研究生岳升陽的注意。東方廣場建設工程暫停施工。隨后考古隊進駐現場,對2000余平方米的遺址進行了8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出土文化遺物2000余件。經考證,此處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2.4萬至2.5萬年,是古人類生活、狩獵的地方,有豐富的用火遺跡、燒石、動物化石等。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址,展示北京悠久的人類文化,東城區政府與李嘉誠先生共同投資興建了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并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