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樓子和老前門火車站。
正陽門上鳥瞰。
阜成門外街景。
西直門外大街。
宣武門倒映護城河。
德勝門箭樓。
安定門下有座廟。
東南角樓下跑火車。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黑白畫面中,一座古老的北京城若隱若現:高聳的城門樓下古樹茂密,斑駁的城墻外新城也已矗立。昨天是國際檔案館日,50年前沿著北京老城墻拍攝的近百張照片在市城建檔案館首次亮相,對外集中展示。
城墻拆除前的最后記憶
“北京城歷經金、元、明三個朝代四次改造,外城是明中葉(1553年)加筑的,因而今日舊城定型于明朝……”昨日,在《北京舊城中心城區歷史照片展覽》現場,記者見到了這段50年前相關人員寫下的文字。
時間回到1965年3月,當時的北京規劃局四室為了調查城墻保存情況,用半年的時間對這些城墻、城樓及周邊環境一一進行拍攝,留下老城墻最后的記憶。
除了對外城的這段描述,50年前寫下的文字也對當年內城的歷史做了介紹:內城周圍長約四十七華里,明朝歷史上記載有九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 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和宣武門。截至當時,北京城依然沿用這些城門名稱。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方便交通,相繼在內城上開 辟了多處豁口。
對于北京老城墻拆除的原因,當時的規劃人員介紹,從首都城市建設的發展情況來看,原來封建時期留下的內外城墻和護城河,也把首都中心區分成南北 兩部分,嚴重限制了城市交通的發展,而且對建筑布局和市政建設也產生了影響,因此準備將城墻拆除,內城的護城河改為暗溝,外城的護城河西邊和南邊加寬以宣 泄永定河引水。
當時外城多門已成平地德勝門前是濃密的大樹、不大的公交車、拉滿貨物的三輪車,西便門外附近河道仍存流水但右邊城墻卻已殘破……黑白色的畫面上,記錄著北京屬于那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同樣,城市發展的軌跡也躍然于上。這些照片拍攝于1965年3月到9月間,當時聞名遐邇的“建國10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中有不少都出現在了 這些畫面中。在一組東南角樓的照片里,與角樓四周荒蕪的雜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列從遠處開來、冒著蒸氣的火車。而在角樓之上就能看到剛剛落成不久的北京 站,周圍的軌道密密麻麻。
站在正陽門上向北望的一組照片中,遠處的天安門城樓、人民英雄紀念碑若隱若現,左側是人民大會堂,右側是中國歷史博物館,都位列當時的“十大建筑”。
不過,這次拍攝充分還原了當時北京內外城墻的現狀。當時規劃局的工作人員記錄,截至拍照時,內城前三門城墻較完整,西城和北城城墻尚存一些,但也殘破不全,東城墻經取土和拆除城磚后,幾乎成為平地。
“外城城周約三十二華里,比內城寬出六百至七百公尺。”相比內城,外城在當時更顯殘破。明朝記載有七座門,包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 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然而在當時已經幾乎成為平地,僅有廣渠門還尚有殘破的甕城,城墻則只有在西南部才能看到殘破的遺跡。
更加珍貴的是,當時的拍攝人員為了說明城墻內外的現狀,還特意站在當時留存的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等城門樓上,向四周鳥瞰拍照,也正因為如此,如今向世人展露的視角更為廣闊。
歷時近一月才修復完成隨著這些照片一同展出的幾份材料顯示,當年北京規劃部門對于城墻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展品中最早的城市建設檔案是在1957年12月編制的,專 門對北京市城墻現狀中內城東城、西城和北城城墻進行檢查。此后,1963年又專門繪制城墻圖,并對城墻磚、土方量進行了估算。之后,才選在1965年對內 外城進行拍攝。
拍攝歷時半年,規劃人員共拍得300多張照片,并將這些照片以內城西南角為起點,按照逆時針的順序整理成冊,留傳至今50載,而后經過規劃部門移交,珍藏于市城建檔案館中。
然而,與如今的檔案資料不同,300多張照片大小只有四厘米見方,只是分貼于A4紙大小的本子中,更遺憾的是,這些照片尚未找到底版。
如此珍貴的畫面保護已十分迫切。于是,從去年7月開始,市城建檔案館開始集中對這批照片修復。“照片要先經過掃描獲取電子版后,開始對照片破損 之處進行修整,再依次整編,最終存檔入庫,整個修復過程歷時近一個月才完成。”市城建檔案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該檔案館已經存有北京各個時期的各類城 建檔案69萬余卷,其中不少都是珍貴的歷史記憶,甚至一些照片時間跨度達百年,檔案館人員需要經過專業的影像修復處理,才能將那些歷經滄桑的老照片還原出 來,呈現在人們面前。
修復舊照片的同時,新北京建設過程也正在實時記錄。近年來,本市已開展“城市記憶工程”,通過聲像形式記錄北京變化,目前已經形成照片1600余張,錄像297分鐘。征集接收照片6673張,其中名人故居、北京四合院等承載歷史積淀的照片573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