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逮到個“黃金周”,有的人背著行囊,天南海北瘋狂旅行;有人鉆進商場,瀟灑購物;有的人走親訪友……還有人,在這7天里,將自己隔離人群,當起了長假里的“宅男”、“宅女”。
日上三竿,“瘋狂的桃子”才一腳踢開被子,懶懶地伸腰起床,這是國慶長假的第3天,她提醒自己,還有大半個假期可以慢慢地過——于是又躺回了床上。
好不容易終于起來了,她隨手撕開一片面膜,邊往臉上貼邊按下了電腦的電源;趁這空隙,“瘋狂的桃子”打開電視,拎起電話,給樓下附近的一家小飯館打了個送餐電話……一個混合了網絡、影碟與外賣的假日,就這樣按慣例開場。
“瘋狂的桃子”是在我市某公司作營銷主管的小劉的網名,“近幾年的黃金周,除了回家探親,我都是這樣度過。”她告訴記者,自己是每逢假日便“宅”的典型,平日里繁忙的工作和瑣碎的事情,使得她在休息日里根本就不想出門,更沒有精力去旅游。“所以干脆就‘宅’上7天,調整‘生物鐘’,也放松一下心情。”小劉說,長假前,她就開始瘋狂上網采購,吃的、穿的、玩的訂了不少。這幾天,她只要開著電腦,蹺蹺腳、看看碟、做做面膜,所有的東西都會有快遞送上門。至于吃飯,除了外賣,樓下的水果店也只要一個電話就能搞定,“我就連食鹽和醬油都是在網上買的。”她得意地說。
近日來記者了解到,像小劉這樣的假期“宅男”、“宅女”還有不少,他們整個一周長假都呆在家里“依靠”電腦、電視和書籍來打發時間。記者發現,他們多是年輕人,主要為學生和白領。前者多是因為癡迷于游戲、網絡和動漫等而“宅”,而后者則多是希望通過一個“宅”長假來起到放松的作用。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白領們熱衷于“宅”過長假,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如今職場壓力大和生活節奏快,他們希望通過一個與世隔絕的、毫無壓力的環境來放松自己平時緊繃的“神經”,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但偶爾的“逃避”能夠達到減壓的目的。但學生的“宅”則不可取,因為這種與社會脫離的生活狀態可能會給處于人格成長期的他們帶來“缺陷”,比如溝通能力的退化等等,因此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多關注社會、走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