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轉載:《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

日期:2012-02-18  來源:新浪博客
[字體: ]

轉載:《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鈥︹Α

   情人節專稿轉載《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 貞操觀念從何而來?》

導語: 38歲的單身女碩士涂世友建全國首個貞操網雅品貞操網, 她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處女膜鑒定報告:處女膜松,尚完整”,倡導婚前守貞,自稱貞操女神。去年上海人大代表柏萬青拋出貞操是女孩最貴重的陪嫁這樣的雷人論調。自己選擇婚前守貞當然是個人自由,但不意味著這需要推而廣之。


   
貞操觀念從何而來?貞操觀念源于私有制的強化,血統論財產繼承的需要催生貞操觀念

貞操觀念的出現,與私有制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夫一妻制確立以后,出于維護私有財產及維護家族利益的需要,男人要求后嗣必須是自己的血統,不允許野種搶奪自己的財產。因此,為了確保所生的人是自己財產的合法繼承人,男人勢必對女人有所要求,貞操觀念應運而生。在人類婚姻向單婚形式轉化的過程中,有的地方甚至有殘酷的殺首子習俗,以確保本血緣子女的財產、門第繼承權,這也是強化私有制的一種手段。但貞操觀剛出現時,并不像后世那么嚴厲,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一書中說:蓋古代男女際會,本極自由,雖以禮法束縛之,終非旦夕所能變也。它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寬到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人認為,結束文革禁欲期后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后的縱欲期

貞操觀念在宋代以后成為精神桎梏,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轉載:《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鈥︹Α

      就中國而言,先秦時期的貞操觀念比較溫厚,雖然《禮記》中有夫死不嫁之所,但對婚前要求不多,也僅是寬松的倫理思想,并未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秦漢時期貞節觀念有所發展,漢朝經學家劉向編《烈女傳》,女圣人班昭又撰寫《女誡》,為女子制定規范,其中貞順節義等為重要內容。到了公元531年,隋高祖楊堅下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禁止一部分寡婦改嫁。

貞操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宋代以后。經周敦頤、二程、朱熹等理學大師們的大力提倡,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套說教逐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到元、明兩代,貞節觀念則被推到了極致,婦女不但不能涉及于性的淫污,連皮膚和手臂也不能和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接觸。元大德年間有一寡婦馬氏,乳生瘍,恐為男子看見,不醫而死。元明善作了《節婦馬氏傳》,對此大加褒揚。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學者和知識分子從男女平等、追求個人自由等角度對封建貞操觀展開了批判。

婚前守貞教育矯枉過正

   中國的性教育問題地位尷尬,每有新聞出現都會引發爭議。婚前守貞教育多為恐嚇式性教育,片面夸大婚前性行為的危害,如果說倡導婚前守貞,旨在讓青少年在性行為上注意安全,更加謹慎,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無論是雅品貞操網,還是此前浙大的婚前守貞課,都是片面化的性教育。雅品貞操網上的公告里寫道:男人只有找到一個處女,才能生下一個屬于他的真正純潔基因的孩子。處女初夜時,男子精子進入體內,發生自溶。女人以后和老公懷的孩子可能會像初夜的男人(毫無科學道理的臆測)。很多婚前守貞的教育更是將婚前性行為等同于性濫交懷孕”“性病,完全是恐嚇式性教育。

性學家方剛曾經概括了恐嚇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講關于性的負面信息,專講性會讓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視頻里面充斥著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嚇。第二,夸大關于性的負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為,就必定有悲劇發生。甚至個別案例稱,有婚前性行為的人80%婚后都會離婚。第三,偷換婚前性行為的概念。事實證明,若兩人相愛相守,婚前性行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換過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嚇中,婚前性行為似乎都是淫亂的、多性伙伴的、高風險的……

    相比守貞教育,避孕、防治性病等性安全上的教育顯得更為迫切和現實。性教育不應該矯枉過正,自尊自愛的性原則”“安全性行為才是性教育重點

性教育在中國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很多青少年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取性資訊,只能依靠互聯網,毛片或者部分書籍獲取性知識,這固然不利于他們對性產生正確的認識。但一味強調婚前守貞,進行恐嚇式教育,同樣不利于培養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的重點不在于守貞,而在于正確的對待。它不應該是一種性禁忌教育,而是在充分關注社會性秩序的前提下,要著重關心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性權利。

真正保護青少年的性安全,應將重點放在負責任的對待性做好避孕措施強調自尊自愛的性原則等。自尊自愛的性原則不是守貞,而是:1,當自己不喜歡時,不為取悅對方而做愛。2,不用可能會傷害自己的方式做愛。有人說婚前性行為會對女性造成傷害,其實是在混淆概念。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會對女性造成傷害,而這與是否結婚關系并不大。
   
美國歷時10年花費17億多美元的守貞教育以失敗告終,北歐全面而適當的性教育反而成效顯著

即使是被一般人視為性開放的美國,也曾經搞過大規模的婚前守貞教育。在1996年至2005年聯邦財政年度之間,國會通過聯邦和州政府向婚前禁欲項目注入的資金超過了15億美元。但據美國政府改革委會調查,10年的婚前守貞計劃80%的信息是錯誤的,它夸大了避孕措施的失敗率,且沒能傳播艾滋病和性病知識。青少年有很多性問題,需要專門機構的幫助,但禁欲教育使這樣的機構大大減少。美國少女的懷孕率、產子率和淋病得病率一直居高難下,奧巴馬上臺后不得不中止了這一婚前禁欲的性教育計劃。由美國國會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的報告2007年發布,報告顯示,參加過專門的禁欲教育課程的美國學生與未參加有關教育項目的學生相比,在性行為和觀念方面并沒有表現出更多的節制。

相比之下,北歐的性教育模式可能更可取。北歐青少年性行為開始的早,性伙伴也比較多,但他們少女懷孕率、性傳播疾病感染率都是世界最低,原因是他們的性教育從幼兒園開始,青少年掌握了足夠的性知識,可以解決自己的性沖動,把傷害減少到最小。丹麥一位從事中學性教育老師說,1995年丹麥教育部決定在師范學院設置性教育課,后來把范圍擴大到高中,成效十分顯著,15 歲至19歲的女性生育率和流產率大幅下降,丹麥青少年中幾乎沒有出現因性愛而導致患艾滋病的,得性病的也很少。這證實了世界衛生組織在幾個國家調查的結果:適當的性教育不但不會引起性行為的提前,反而會推遲性行為或使其更加安全。
   
相比古代,現代人性生理成熟時間提前而結婚年齡延后,安全措施更發達,適當的婚前性行為并非不可接受

倡導婚前守貞這樣的舊社會傳統,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現實。在古代,男女結婚都很早,一般人十四五歲就結婚了,而且由于避孕措施的不發達,人們也往往會傾向于保持婚前貞潔。即使是現代社會的男女,十四五歲基本也都沒有性經驗。但現在的法定結婚年齡,男性不早于22周歲,女性不早于20周歲,且無論是國家倡導,還是個人工作生活的考量,人們都往往傾向于晚婚。而且,現在的人從進入青春期到法定結婚年齡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晚婚和不婚,所以要求所有的人婚前守貞是不現實的。生理發育年齡的提前,社會上性文化的充斥,避孕措施的進步和完善,都讓婚前性行為變得并非不可接受。

婚前性行為具有現實性并不只是因為性需要的存在,而是因為它作為一種社會趨勢,其實是無害的。《花花公子》雜志在1970年代初的一項以已婚女性為對象的調查表明,55歲以上年齡組中只有31%有過婚前性交,最年輕的年齡組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卻高達81%。最極端的數字來自瑞典,男女兩性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均高達95%。在那些婚前性行為已成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國家,很難認為這種行為還是違反社會性規范的行為。因為所謂規范就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某種行為一旦成為大多數人的實踐,就不應當被認為仍是違反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了。在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潘綏銘的調查中,從20歲往上,年紀每大5 歲,對婚前性的寬容就降低10%

  禁欲型教育需警惕

                             轉載:《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鈥︹Α

 

    14世紀的意大利有專用來防止女性性交的金屬或橡皮帶——貞操帶(以前已經介紹過)。其實個人有性自主權利,守貞與否是個人選擇,不應受他人強制性干涉。性,首先是一種自由與選擇權。至少是成人的自由與選擇權。只要成年,每個人都擁有性自主的權利,不應受他人干涉。涂世友選擇做貞操女神是自己的個人選擇,旁人無權干涉,但她同樣不能干涉他人的性自主權利。中國男人或多或少都有處女情結,擇偶時也會有所影響。這些都是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別人可以認可也可以保留意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種禁欲型教育,其實是占領了道德制高地,宣布有婚前性行為的就是壞女孩守貞與否是個人性選擇的權利,這種 權利,應該得到尊重。
   
貞操觀念將女性物化,是性別歧視,強調貞操陪嫁則容易使婚姻成商品交易

在舊社會里,女性沒有獨立自主的地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只是一個家庭、丈夫、甚至是兒子的附屬品。這種傳統觀念,其實很多父母依然在給子女灌輸。很多父母覺得,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嫁個好人家,而失去了貞操就失去了競爭力。與此同時,有強烈處女情結的男人也不少,因曾發生婚前性行為而在婚后遭遇丈夫暴力或冷暴力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婚前守貞,既有利益因素,又是男權社會思想的遺毒。而且,自古至今的婚前守貞,都強調女性要潔身自愛,對于男性的要求則少之又少,存在著明顯的性別歧視。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契約關系,規范了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道德衛道士們描述得那么崇高。在婚姻中,男女是平等的。婚前性行為,有時候反而能決定婚姻是否福。婚前守貞的觀念之所以仍大有市場,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女性仍然覺得,為了結婚以后討好男人,為了結婚以后用貞潔博取男人的歡心,維護家庭的穩定,女性保持貞潔是有必要的。這其實是自己主動放棄平等的地位。事實上,自尊自愛的女性不但不應該因此而自責,反而應該遠離觀念落后的男性。魯迅曾經說過,如果把貞操問題放到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喪偶和離異的女人該怎么活下去?
   
專制文化往往害怕人欲,禁欲主義否定了人的身體權利
   
中國人在歷史和文化的挾持下,歷來對身體持公開鄙視的態度,而追求道德完美和精神崇高。性,作為身體存在最強有力的彰顯,所遭受的貶斥更是未曾斷絕。專制文化往往害怕人欲,恐懼身體的狂歡,而性則是這種身體狂歡最極致的表現。性的存在,使人的的意義得以放大。無論是傳統封建社會,還是西方中世紀的禁欲主義,本質上都是對人性的泯滅。
   
男權社會下權貴階層為了性資源的配置,更是常常高舉倫理道德的大旗

自從私有制以后,權貴階層憑借占有的生活資料和權勢,在性資源的占有方面始終處于強勢的地位。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女性作為性資源由男性掌管著分配,一旦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性資源配置產生不公,就會導致社會沖突。權貴階層為了保留既得利益,緩解性資源配置的矛盾,就必須高舉倫理道德,讓普通的大眾要克己復 禮,克制自己的性需求。因而,婚前守貞的旗幟才會被歷代的主流階層(君王、或者處于統治地位的即得政治利益集團和宗教的上層)”高高地舉了起來。
   
其實貞操網說到底就那么幾句話:女人是商品,膜是包裝,結婚是購物,初夜是拆封。四句匯成一句:非買勿拆。

婚前守貞操教育很傻很天真 貞操觀念從何而來?

導語: 38歲的單身女碩士涂世友建全國首個貞操網雅品貞操網, 她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處女膜鑒定報告:處女膜松,尚完整”,倡導婚前守貞,自稱貞操女神。去年上海人大代表柏萬青拋出貞操是女孩最貴重的陪嫁這樣的雷人論調。自己選擇婚前守貞當然是個人自由,但不意味著這需要推而廣之。
   
貞操觀念從何而來?貞操觀念源于私有制的強化,血統論財產繼承的需要催生貞操觀念

貞操觀念的出現,與私有制的發展密不可分。一夫一妻制確立以后,出于維護私有財產及維護家族利益的需要,男人要求后嗣必須是自己的血統,不允許野種搶奪自己的財產。因此,為了確保所生的人是自己財產的合法繼承人,男人勢必對女人有所要求,貞操觀念應運而生。在人類婚姻向單婚形式轉化的過程中,有的地方甚至有殘酷的殺首子習俗,以確保本血緣子女的財產、門第繼承權,這也是強化私有制的一種手段。但貞操觀剛出現時,并不像后世那么嚴厲,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一書中說:蓋古代男女際會,本極自由,雖以禮法束縛之,終非旦夕所能變也。它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寬到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人認為,結束文革禁欲期后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后的縱欲期

貞操觀念在宋代以后成為精神桎梏,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就中國而言,先秦時期的貞操觀念比較溫厚,雖然《禮記》中有夫死不嫁之所,但對婚前要求不多,也僅是寬松的倫理思想,并未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秦漢時期貞節觀念有所發展,漢朝經學家劉向編《烈女傳》,女圣人班昭又撰寫《女誡》,為女子制定規范,其中貞順節義等為重要內容。到了公元531年,隋高祖楊堅下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禁止一部分寡婦改嫁。

貞操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宋代以后。經周敦頤、二程、朱熹等理學大師們的大力提倡,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套說教逐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到元、明兩代,貞節觀念則被推到了極致,婦女不但不能涉及于性的淫污,連皮膚和手臂也不能和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接觸。元大德年間有一寡婦馬氏,乳生瘍,恐為男子看見,不醫而死。元明善作了《節婦馬氏傳》,對此大加褒揚。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學者和知識分子從男女平等、追求個人自由等角度對封建貞操觀展開了批判。

婚前守貞教育矯枉過正

   中國的性教育問題地位尷尬,每有新聞出現都會引發爭議。婚前守貞教育多為恐嚇式性教育,片面夸大婚前性行為的危害,如果說倡導婚前守貞,旨在讓青少年在性行為上注意安全,更加謹慎,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無論是雅品貞操網,還是此前浙大的婚前守貞課,都是片面化的性教育。雅品貞操網上的公告里寫道:男人只有找到一個處女,才能生下一個屬于他的真正純潔基因的孩子。處女初夜時,男子精子進入體內,發生自溶。女人以后和老公懷的孩子可能會像初夜的男人(毫無科學道理的臆測)。很多婚前守貞的教育更是將婚前性行為等同于性濫交懷孕”“性病,完全是恐嚇式性教育。

性學家方剛曾經概括了恐嚇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講關于性的負面信息,專講性會讓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視頻里面充斥著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嚇。第二,夸大關于性的負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為,就必定有悲劇發生。甚至個別案例稱,有婚前性行為的人80%婚后都會離婚。第三,偷換婚前性行為的概念。事實證明,若兩人相愛相守,婚前性行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換過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嚇中,婚前性行為似乎都是淫亂的、多性伙伴的、高風險的……

    相比守貞教育,避孕、防治性病等性安全上的教育顯得更為迫切和現實。性教育不應該矯枉過正,自尊自愛的性原則”“安全性行為才是性教育重點

性教育在中國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很多青少年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取性資訊,只能依靠互聯網,毛片或者部分書籍獲取性知識,這固然不利于他們對性產生正確的認識。但一味強調婚前守貞,進行恐嚇式教育,同樣不利于培養正確的性觀念。性教育的重點不在于守貞,而在于正確的對待。它不應該是一種性禁忌教育,而是在充分關注社會性秩序的前提下,要著重關心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性權利。

真正保護青少年的性安全,應將重點放在負責任的對待性做好避孕措施強調自尊自愛的性原則等。自尊自愛的性原則不是守貞,而是:1,當自己不喜歡時,不為取悅對方而做愛。2,不用可能會傷害自己的方式做愛。有人說婚前性行為會對女性造成傷害,其實是在混淆概念。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會對女性造成傷害,而這與是否結婚關系并不大。
   
美國歷時10年花費17億多美元的守貞教育以失敗告終,北歐全面而適當的性教育反而成效顯著

即使是被一般人視為性開放的美國,也曾經搞過大規模的婚前守貞教育。在1996年至2005年聯邦財政年度之間,國會通過聯邦和州政府向婚前禁欲項目注入的資金超過了15億美元。但據美國政府改革委會調查,10年的婚前守貞計劃80%的信息是錯誤的,它夸大了避孕措施的失敗率,且沒能傳播艾滋病和性病知識。青少年有很多性問題,需要專門機構的幫助,但禁欲教育使這樣的機構大大減少。美國少女的懷孕率、產子率和淋病得病率一直居高難下,奧巴馬上臺后不得不中止了這一婚前禁欲的性教育計劃。由美國國會委托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的報告2007年發布,報告顯示,參加過專門的禁欲教育課程的美國學生與未參加有關教育項目的學生相比,在性行為和觀念方面并沒有表現出更多的節制。

相比之下,北歐的性教育模式可能更可取。北歐青少年性行為開始的早,性伙伴也比較多,但他們少女懷孕率、性傳播疾病感染率都是世界最低,原因是他們的性教育從幼兒園開始,青少年掌握了足夠的性知識,可以解決自己的性沖動,把傷害減少到最小。丹麥一位從事中學性教育老師說,1995年丹麥教育部決定在師范學院設置性教育課,后來把范圍擴大到高中,成效十分顯著,15 歲至19歲的女性生育率和流產率大幅下降,丹麥青少年中幾乎沒有出現因性愛而導致患艾滋病的,得性病的也很少。這證實了世界衛生組織在幾個國家調查的結果:適當的性教育不但不會引起性行為的提前,反而會推遲性行為或使其更加安全。
   
相比古代,現代人性生理成熟時間提前而結婚年齡延后,安全措施更發達,適當的婚前性行為并非不可接受

倡導婚前守貞這樣的舊社會傳統,并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現實。在古代,男女結婚都很早,一般人十四五歲就結婚了,而且由于避孕措施的不發達,人們也往往會傾向于保持婚前貞潔。即使是現代社會的男女,十四五歲基本也都沒有性經驗。但現在的法定結婚年齡,男性不早于22周歲,女性不早于20周歲,且無論是國家倡導,還是個人工作生活的考量,人們都往往傾向于晚婚。而且,現在的人從進入青春期到法定結婚年齡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晚婚和不婚,所以要求所有的人婚前守貞是不現實的。生理發育年齡的提前,社會上性文化的充斥,避孕措施的進步和完善,都讓婚前性行為變得并非不可接受。

婚前性行為具有現實性并不只是因為性需要的存在,而是因為它作為一種社會趨勢,其實是無害的。《花花公子》雜志在1970年代初的一項以已婚女性為對象的調查表明,55歲以上年齡組中只有31%有過婚前性交,最年輕的年齡組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卻高達81%。最極端的數字來自瑞典,男女兩性中有過婚前性交的比例均高達95%。在那些婚前性行為已成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國家,很難認為這種行為還是違反社會性規范的行為。因為所謂規范就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某種行為一旦成為大多數人的實踐,就不應當被認為仍是違反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了。在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潘綏銘的調查中,從20歲往上,年紀每大5 歲,對婚前性的寬容就降低10%

禁欲型教育需警惕

    14世紀的意大利有專用來防止女性性交的金屬或橡皮帶——貞操帶(以前已經介紹過)。其實個人有性自主權利,守貞與否是個人選擇,不應受他人強制性干涉。性,首先是一種自由與選擇權。至少是成人的自由與選擇權。只要成年,每個人都擁有性自主的權利,不應受他人干涉。涂世友選擇做貞操女神是自己的個人選擇,旁人無權干涉,但她同樣不能干涉他人的性自主權利。中國男人或多或少都有處女情結,擇偶時也會有所影響。這些都是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別人可以認可也可以保留意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種禁欲型教育,其實是占領了道德制高地,宣布有婚前性行為的就是壞女孩守貞與否是個人性選擇的權利,這種 權利,應該得到尊重。
   
貞操觀念將女性物化,是性別歧視,強調貞操陪嫁則容易使婚姻成商品交易

在舊社會里,女性沒有獨立自主的地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只是一個家庭、丈夫、甚至是兒子的附屬品。這種傳統觀念,其實很多父母依然在給子女灌輸。很多父母覺得,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嫁個好人家,而失去了貞操就失去了競爭力。與此同時,有強烈處女情結的男人也不少,因曾發生婚前性行為而在婚后遭遇丈夫暴力或冷暴力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婚前守貞,既有利益因素,又是男權社會思想的遺毒。而且,自古至今的婚前守貞,都強調女性要潔身自愛,對于男性的要求則少之又少,存在著明顯的性別歧視。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契約關系,規范了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道德衛道士們描述得那么崇高。在婚姻中,男女是平等的。婚前性行為,有時候反而能決定婚姻是否福。婚前守貞的觀念之所以仍大有市場,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女性仍然覺得,為了結婚以后討好男人,為了結婚以后用貞潔博取男人的歡心,維護家庭的穩定,女性保持貞潔是有必要的。這其實是自己主動放棄平等的地位。事實上,自尊自愛的女性不但不應該因此而自責,反而應該遠離觀念落后的男性。魯迅曾經說過,如果把貞操問題放到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喪偶和離異的女人該怎么活下去?
   
專制文化往往害怕人欲,禁欲主義否定了人的身體權利
   
中國人在歷史和文化的挾持下,歷來對身體持公開鄙視的態度,而追求道德完美和精神崇高。性,作為身體存在最強有力的彰顯,所遭受的貶斥更是未曾斷絕。專制文化往往害怕人欲,恐懼身體的狂歡,而性則是這種身體狂歡最極致的表現。性的存在,使人的的意義得以放大。無論是傳統封建社會,還是西方中世紀的禁欲主義,本質上都是對人性的泯滅。
   
男權社會下權貴階層為了性資源的配置,更是常常高舉倫理道德的大旗

自從私有制以后,權貴階層憑借占有的生活資料和權勢,在性資源的占有方面始終處于強勢的地位。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女性作為性資源由男性掌管著分配,一旦社會各個階層之間性資源配置產生不公,就會導致社會沖突。權貴階層為了保留既得利益,緩解性資源配置的矛盾,就必須高舉“倫理道德”,讓普通的大眾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性需求。因而,婚前守貞的旗幟才會被歷代的“主流階層(君王、或者處于統治地位的即得政治利益集團和宗教的上層)”高高地舉了起來。
    其實貞操網說到底就那么幾句話:女人是商品,膜是包裝,結婚是購物,初夜是拆封。四句匯成一句:非買勿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