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真人事例:有種愛情是肉體上的絕對自由

日期:2014-11-29  來源:鳳凰時尚綜合
[字體: ]

導語:這世界最美好的東西,無外乎兩種,第一是愛,第二是自由。那么,一個人,可以既擁有愛又擁有自由嗎?法國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她就做到了。

有種愛情是肉體上的絕對自由

波伏娃不僅擁有愛與自由,她還幸運的擁有別人羨慕的文學成就和舉世名聲。

提到波伏娃就不得不提薩特。提到薩特,也不得不提波伏娃。兩人互相愛慕,互相影響,也互相成全。

如果波伏娃沒有遇到薩特,遇到的是別的男人,會是什么樣子呢?估計陷入俗套結婚生子,那還有寫出驚人之作《第二性》的波伏娃嗎?

波伏娃這一生,雖然沒有結婚,但總是被愛情圍繞的。當然,一生摯愛,是薩特。

1929年,在法國的大、中學教師資格考試中。薩特哲學會考第一名,西蒙獲第二名。這一年,薩特二十四歲,西蒙二十一歲。而此時,他們之間的愛情還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

考 試結束后,薩特與西蒙的來往頻繁起來。當西蒙準備到鄉下家中去度假時,兩人開始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分離的痛苦。幾天之內,他們間的關系從智力的討論變化為肉 體的吸引。西蒙后來回憶道:“那個夏季,我好像被閃電所擊,一見鐘情那句成語突然有了特別羅曼蒂克的意義。”“當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別時,我早已感覺到他再 也無法離開我的一生了。”在鄉間的日子里,西蒙極為苦惱;蛟S是真誠的愛感動了上天,一個清晨,她的表妹跑進來輕輕告訴她:有個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 然是薩特。

于是,他們相愛了。只是,薩特不是普通之輩。薩特告訴波伏娃,他需要偶然的愛情。作為一位作家,他需要新鮮感與刺激。而這顯然 只是一個借口。但也可以理解。相信只要是女人,聽到這話,估計心里也會很別扭的。不過,波伏娃也是常人,她同意了薩特的要求,與他簽訂這樣一份口頭的愛情 合約。但前提是她也可以有所謂偶然的愛情。兩人完全平等。即兩人不需要對彼此忠貞。即肉體不忠誠但精神忠誠于彼此。

于是,在這樣的一份愛 情合約面前,波伏娃既有了薩特的愛,她還有愛上他人和被他人所愛的自由。于是,波伏娃享受著一場又一場的愛情。她在薩特不老的愛情里編織著各種仙夢的小姑 娘,哪怕在她四十多歲荷爾蒙減少、更年期來臨之時,依然有小她多年的少年郎向她撲來。男人可以將性、愛、婚分得清清楚楚,可女人正如西蒙所言:當女人倒下 來的時候,注定是要受奴役的?刹ǚ抟沧龅搅诉@點,她也可以把性、愛、婚分得清清楚楚。

在1950年,波伏娃寫到:“我渴望能再見你一面,但是請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這是波伏娃的《越洋情書》,由此可見,她的愛透著多么深刻的理性。

當然,波伏娃的自由來源于財務自由。她一生在經濟上又與薩特是互相獨立,完全不依附男人的新女性;一生游遍了世界各地,享盡了人間的良景美肴。她真的可以做到任何時候都有:一次所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當然,支撐波伏娃生命的,不是愛情,也不是自由,而是她的事業,她的寫作。也正因為她有事業有寫作,所以,她才不執著于一個男人的愛情。

她 和薩特相愛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逝世。他們一起共度了51個春秋。盡管他們一直沒有履行法律上的結婚手續,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 房。1931年,波伏娃到馬賽教書。薩特則到勒哈佛爾任教。這期間,一個名叫奧爾嘉的女子走進了他們倆的生活。這個三角關系雖然在二人的愛情旅途中占了很 短暫的時間,但卻留給西蒙足夠的題材來完成她的處女作《不速之客》。1939年,二戰爆發。薩特上了前線。在炮火的間隙里薩特每天都給他“親愛的迷人的河 貍”寫情書。(河貍是西蒙的昵稱)

她在和薩特分開的日子里,她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第二性》的創作上。波伏娃雄辯地指出,人類的制度和文 化把女性限制在她的內在性中,讓她變成他者,變成客體,男人直接面對世界,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超越性,而女人卻只能作為男人的附屬物,通過物化 自我來實現價值。只有擺脫這種內在性,擺脫被物化的地位,只有和男性一樣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領地,女人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實現和男人的手足關系。

波 伏娃的選擇是她對自己思想體系的踐行。所有人為自己負責,隱藏的另一層含義便是,任何人無須為對方負責,互不虧欠,互不承擔;而直面作為生存主體的孤獨, 意味著,任何和他人的關系相對于個人的主體性都可以是短暫的、臨時的、次要的。這個,才是波伏娃從自己的理論出發,接受的那份契約的真實內涵。所以,沒有 婚姻,消滅獨占的欲望,戰勝嫉妒,彼此都可以去愛任何人,只要愿意。

顯然,《第二性》投射了她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和薩特的愛情!兜诙浴 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轟動。它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圣經"。波伏娃以此書奠定了自己的 江湖地位,從此,一生無憂,且死后還享受億萬人追捧。這份榮耀和殊榮,簡直是羨煞旁人啊。

只是,像許多傳奇女性一樣,波伏娃一生沒有孩 子。波伏娃與薩特的關系一直備受人們關注。他們曾就一些敏感問題回答過記者的提問。談到不生孩子的選擇,波伏娃說:“對我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并不是我 對養育小孩這件事本身感到厭惡。當我還很年輕,并憧憬著與表兄杰克締結一個布爾喬亞式的家庭時,我也許想要有小孩。但我與薩特的關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 婚姻或家庭的基礎上,因此我從無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沒有特別的欲望去復制一個薩特。”

當波伏娃的崇拜者對她說:“您拒絕孩子,婚姻,這太浪漫了。”她沉默不語,轉身望向車窗外。

于傳奇的女人來說,風華絕代,這個詞形容最為貼切。因為自己太出色,就算有后輩也難以超越且顯得平庸。或者說,她已經夠風華夠幸運,以至于花光了后代的所有運氣。

波伏娃一生未婚,但是死后卻葬在一起。1980年,薩特死后,波伏娃作《永別的儀式》,并在薩特的墓志銘上寫道:他的死使我們分開了,而我的死將使我們團聚。”巧合的是,在薩特離世幾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時刻,波伏娃去世,并與薩特合葬于巴黎。于是,她和他永遠地在一起。

都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但沒有婚姻愛情則死無葬身之地。波伏娃和薩特一生未婚,她們不僅有葬身之地,且葬在了一起。這才是永遠,這才是浪漫。

這最后的合葬,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畫龍點睛,可以了卻她一生未婚的遺憾。此生頓時圓滿。此處,可以有掌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