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人類文明肇始就出現的婚姻制度已經成功運行了幾千年,西方的主導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國的主導模式從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為什么在近現代出現下降趨勢呢?
人們為什么不再結婚?(圖片來源:華蓋創意)
目 前,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它首先發生在北歐和東歐,正在波及西歐、南歐、北美,甚至影響到日本這樣的東方國家。統計表 明,與過去人類的普遍實踐不同,上述各國出現了相當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歐占五成,日本占四成,法國美國占三成,匈牙利是個極端個案,只有12%的人選擇 結婚。
自人類文明肇始就出現的婚姻制度已經成功運行了幾千年,西方的主導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國的主導模式從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為什么在近現代出現下降趨勢呢?
原因有以下幾種:
首當其沖的是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
在 前現代時期,人類的平均壽命一般只有三四十歲,即使十幾歲就結婚,婚姻存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二十年。一二十年間,還沒把孩子撫養成人,老一代就謝世了。所 以還沒到雙方相互厭倦的歲數,婚姻關系就已經因為一方或雙方的謝世而走到了盡頭。在現代,人類的預期壽命已經普遍延長至七八十歲,尤其在子女長大離家之 后,一對一關系的維持就顯得理由不夠充分了,它更多的不是生產快樂,而是制造了大量的厭倦、摩擦和痛苦。人類為什么要作繭自縛呢?于是很多人不再衷情于婚 姻。
其次是婚姻目的的改變。
在前現代時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后代和私有財產的繼 承,情感因素所占份額不重。據社會史家研究,在前現代的歐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約式的,是以經濟條件而不是以彼此間的性魅力為基礎的。在貧困者當中,婚姻 主要是一種組織農業勞動力的手段。那種以永不停息的艱苦勞動為特征的生活不可能激起愛的激情。據說,17世紀德國、法國的農民中間,已婚夫婦之間幾乎不存 在親吻、親昵愛撫以及其他與性相聯系的肉體愛戀形式,只有貴族群體間才存在性放縱,這種性放縱只在“體面的”婦女中被公開認可。中國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 傳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價值,生育是婚姻最主要的目標,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看,從婚前男女授受不親的行為規范看,中國的舊式婚姻中,情感的因素 所占分量甚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現代婚姻中,夫妻雙方的情感因素所占份額加重,而情感這個東西是多變的,從一而終只是浪漫的情懷和一廂情愿的幻想。一 旦情感有變,婚姻就成為束縛,成為障礙,人必欲棄之而后快。僅僅因為感情的結合,最自然的形式絕對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變化之后即可分開,因此,很 多人不再選擇婚姻。
第三,現代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
美國50%的婚姻以離婚結束,中 國也從前現代時期的2%左右飆升至37%。離婚不僅經濟成本高昂(一般會損失一半財產),而且精神上大受折磨。既然結了婚有一半的概率會離,很多人就不再 選擇婚姻。法國為同性戀者量身定制的合約婚姻,施行之后異性戀注冊的比例很快超過了同性戀,原因就在于其離婚簡便易行——雙方只要有一方不再愿意,則婚姻 自動終止。這也是選擇傳統婚姻模式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第四,浪漫之愛與婚姻有先天不合的問題。
愛 情是激情狀態,婚姻是平淡日常生活,二者很難和諧一致。如果愛情能夠成為婚姻的理由,也就足夠了。結婚之后,激情只有變成柔情,愛情只有變成親情,才能與 婚姻和諧一致。浪漫愛情雖然源自中世紀的騎士與貴族已婚女性之間無法結合的戀情,但是一般認為,它的成型和在人群中的普及是在18世紀以后。在現代,人們 的生活普遍超出了溫飽線,于是開始更多地追求浪漫愛情,視之為最美好最幸運的人生經驗,許多人為等待愛情而遲遲不想進入婚姻,許多人在結婚之后因激情喪失 而放棄婚姻,這也是婚姻不再像以往那么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婚姻制度雖然還會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再也無法回到人人結婚的時代(中國的統計數據表明,全人口中從未結婚者一度僅占3.8%),一個親密人際關系的多元選擇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