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中科院等數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位男男女女等待著情侶“速配”。當記者好奇問“吸奶大賽”為何物時,附近的工作人員心領神會應道:“哦,誤會誤會,這個游戲其實非常正經。”
相親現場畫面
一 場聲勢浩大的真人版“非誠勿擾”——千人單身聯誼活動在海淀區雙清路某酒店舉行。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中科院等數十所京城院校的上千位男男女女 等待著情侶“速配”。春景明媚,名叫“我想認識你”的大學生交友平臺為單身青年們組織了單身派對。從大學明令禁止到默許,從“地下情”到公開允許大學生結 婚,再到害怕被“剩”而主動出擊,“剩女”、“合約情侶”這些新標簽正改變著95后大學生的戀愛形態。
現場:每分鐘認識一位異性聯誼會被擠得水泄不通
“4 小時相親500次”,這不是國產電影里的搞怪橋段,而是昨天發生在“千人單身聯誼活動”現場的真實寫照。海淀雙清路某星級酒店,毗鄰清華大學,活動主辦方 “我想認識你”包下了酒店一層樓,讓京城上千名高校單身男女在此集體“相親”。按照通知,活動本從下午2點正式開始,但1點剛過,男女嘉賓們便紛至沓來, 在大廳排起了幾十米的長隊入場。春日午后,酒店內的溫度也因人群聚集陡然升高,摩肩繼踵,不少人熱得擦汗。
記者留意到,前來相親的女生們 盛裝出席,有的還穿上了晚禮服,時不時有人過來搭訕。部分男生身著襯衫西裝,乍一看,恍如進到招聘會現場。現場工作人員統一稱他們為男女嘉賓,這些人既有 附近學院路的各個大學的本、碩、博學生,也有畢業兩三年的職場新人,有的甚至從幾十公里外的郊區大學城趕來。
持 續4個小時的聯誼活動,流程安排相當緊湊。“5分鐘約會”、“非誠勿擾”、“大魔王游戲”、“黑暗約會”、“吸奶大賽”等環節,不一而足。在“5分鐘約 會”的大廳里,男女對坐,幾列長隊迅速坐定,嗡嗡人聲驟起,大家漲紅著臉你一言我一語,時間一到迅速離開。“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沒想到面對陌生人,我竟 然這么能說!”一位女生邊玩游戲邊朝對方男生感嘆。當記者好奇問“吸奶大賽”為何物時,附近的工作人員心領神會應道:“哦,誤會誤會,這個游戲其實非常正 經。為了讓大家建立親近關系,男女一組,用長吸管共吸一瓶,先吸完的獲勝。”
“娛樂化的氛圍使得活動嘉賓更容易相互了解,經過前期測算,每位嘉賓平均能夠交流200-300人,平均每分鐘即可新認識一名異性朋友。”該活動平臺的負責人時艷強說,“這種交友方式高效而且有趣。這是大家樂于接受的。”
焦點:大學生相親初衷不一部分人害怕被“剩”主動出擊
記者采訪現場的大學生發現,選擇在校談戀愛緣由五花八門,來參加相親的初衷也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大學里談戀愛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有同學覺得大學生活很無聊,需要有人來“陪”,當然還有的擔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學找好心儀的對象。
“不 想成為剩女、齊天大剩、大齡女青年,上研究生再不主動一些,會不會危機就要來呢?”一位戴眼鏡的姑娘告訴記者。她坦言自己從外地考到北京讀研,過了 25歲后,之前從不擔心戀愛問題的父母也開始變得嘮叨,從去年她開始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也開始參加學校學生會的聯誼,報名網絡的合約情侶。“一直覺得淪落 到家長安排相親,是一件特別慘的事。還有,真的不想過年回家被父母催婚了!”
合約情侶、剩女這些充斥在網絡和大眾媒體的名詞,正在改變著 人們對校園戀愛的發展模式。記者發現,很多家長出于種種考慮,也轉變了過去保守的思想,鼓勵孩子在校園戀愛,甚至主動給“戀愛費”。不過,這種“門 當戶對”的速配相親方式,也令前來參加活動的人有些不適,一位同學說, “雖然相親高效、方便,但我總覺得它太功利了,其實就是標簽的對等化,你什么條件我什么條件,雙方把需求一說,成就成。”
名校變單身重災區女生相親比例高出兩成
“這是第五次舉辦千人單身聯誼活動,今天的活動超過1000人了,年齡從1987年到1999年的都有。”高校單身男女聯誼的火爆程度不僅在于此,該平臺數據顯示,79%的活動嘉賓是985、211高校學生,清華人數最多,數理專業最有人氣,名校似乎已淪為單身重災區。
記者了解到,這次的活動女生比男生多出兩成,北京地區的高校中,男女比例失調的報名者通常更積極。“相親未必受師長的認可。比如我所在海淀區學院路的 某財經類大學,學校和社團就不是配合。有的老師覺得我們這種方式不入流。”一位1990年生的男同學向北青報記者坦言。面對質疑,同為90后的時艷強坦 言,“33%的大學生受限于自己狹小的社交圈子,難以遇見合適的另一半。我們只不過提供這個平臺來幫大家。”
沿革:從當年禁令到如今默許
校園版“非誠勿擾”、“合約情侶”日趨火爆的背后,是中國高校在大 學生戀愛交友方面的管理政策日趨寬松。上世紀80年代,所有高校都嚴禁在校大學生談戀愛,甚至把“在校學生嚴禁談戀愛,違者退學”的校規寫進了學生守則。 從明令禁止到默許,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動出擊,大學校園的戀愛觀折射出社會婚戀觀念的變遷。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至今還記 得1987年前后,他所在的學校為防止學生在校園談戀愛,專門設立了戀愛糾察隊的往事。“春夏之際,我們晚上放學后,糾察隊就在學校比較隱蔽的地方巡邏, 發現情侶就會用手電筒的光照他們,提醒他們盡快回寢室。如果還是沒有離開,就會上前批評。”而糾察隊隊員主要是學校保衛處的保安巡邏隊員,也有部分是學生 會和團委干部。
不過,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學對于學生戀愛的態度開始轉變。到2005年,我國不再限制在校大學生結婚,大學對于學生戀 愛甚至結婚,逐漸采取“不支持、不反對”的默許態度。“管理的放開也適應了近三十年來中國現實生活的情感變遷。社交頻率和社交媒介的發達,讓人們也渴望通 過實體交往來挽救日益疏遠的人際關系,通過交往,收獲友誼或愛情,我個人是支持的。”梅志罡分析道。
海淀區一知名大學的高校輔導員高珊(化名)受訪時也表示,大學生自主交友戀愛,這是時代的進步。他說,大學生交友戀愛甚至結婚,學校應當尊重學生的意愿。只要符合法律規定,學校不應多加干涉。
聲音:“剩女”社會焦慮或致相親低齡化
在 日常的青年交往研究課題中,梅志罡還發現,如今的大學生交友相親呈低齡化趨勢,這種現象源自“剩女”社會焦慮的傳導。“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 人,大三大二的學生也對沒有談戀愛一事很焦慮。大學不談,以后成剩女就慘了。這其實是我們社會傳導給他們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來自于社會和大眾對剩男剩女的 標簽化的片面理解,大家有危機感。”
對于大學生集體聯誼的線上線下活動,很多商家也借機捆綁做生意的現象,梅志罡表示,無論商業活動是如何參與,依然要倡導一種健康良性的婚戀觀念。流行元素被年輕人更輕易接納,但大學戀人仍應以志同道合為基礎,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生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