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媽媽寶寶 > 正文

中國第一代“獨生媽媽”

日期:2006-10-26  來源:新民晚報·新民網
[字體: ]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從1978年開始實行,至今已累計出生了9000萬獨生子女。而今,第一代獨生子女陸續進入婚育高峰,由此催生出一個新名詞——“獨生媽媽”。記者走近這些昔日的“小公主”,發現她們遇到了不少育兒難題。

  “書本媽媽”

  小英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職業是教師,去年剛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她要強,決定自己帶孩子。盡管雙方父母都會過來幫她,但通常是她主導育兒,說了算。

  身為教師的她從懷孕起就讀了大量育兒書籍,因此對養育孩子自信滿滿。對上一輩老人“老土”的養育方法,她輕描淡寫地說:“寶寶每天都要游泳,這對心肺有好處,你們知道嗎?”“寶寶每天要補充魚肝油、鈣粉,你們知道嗎?”她的理論常常嗆得老人無話可說。

  但是,現在她突然沒轍了——寶寶已便秘6天。小英百思不得其解:“書上不是說,給寶寶喂母乳,就沒有必要再給他喂水!多喂水會稀釋寶寶的血液啊!吃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便秘啊!”婆婆和母親勸她,給寶寶喂點水試試,但她始終不接受她們的建議。

  最后她只得抱著寶寶去看兒科醫生。醫生聽說她在兩頓喂奶之間從不給寶寶喂水,十分詫異。在醫生的建議下,小英開始給寶寶喂適量的水。結果寶寶的便秘問題解決了。

  “上網媽媽”

  最近,阿瓊在網上讀德國教育專家編寫的《游戲中的科學》和《2-3歲幼兒繪畫》。談起育兒,她說自己不經常買書,但會利用互聯網搜索一切需要的育兒經驗,除去照顧孩子的時間,常常泡在網絡育兒論壇里,和年輕媽媽交流育兒心得。

  她用專家的口吻說:“孩子出生后前3個月是視覺敏感期,2到3歲則是開發右腦、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段,所以,打算從現在開始教孩子學畫畫。”

  和很多新生兒一樣,她的兒子剛出生時得了黃疸,來到這個世界的頭兩天就要和媽媽分開。這讓阿瓊十分痛心。更讓她郁悶的是,到了出院時間,醫院還要求她的寶寶繼續留院觀察,并且警告說“否則會影響智力”。阿瓊對此不以為然:“網上說了,新生兒黃疸分很多種,我認為我兒子只是母乳性黃疸,應該不用再住院。”她千方百計找到了兒童醫院的幾位專家,請他們來作判斷。結果,專家的意見和阿瓊的想法一樣:“孩子是母乳性黃疸,可以出院回家!”

  阿瓊還經常上網買奶粉、嬰兒用品,認為這樣省時又方便?伤哪赣H有一次私下里對她說:“網上的奶粉會不會有假的啊!”她聽了有些生氣,但還是耐心地向母親解釋網上購物的安全和方便。

  普遍擁有較高學歷的“獨生父母”們借助網絡的力量,拓寬了育兒知識的來源。因此,有些育兒專家稱,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經驗,成為當代育兒“三大法寶”,是“獨生父母”們獲得育兒知識的主要渠道。

  “夫妻分工”常惹來麻煩

  調查發現,已婚育的獨生子女,大都對“子女——父母”這一角色轉換缺乏心理準備,表現在生活中便是——自己還沒照顧好,又要照顧孩子。有的“獨生媽媽”怕身材曲線不再,不愿哺乳;有的“獨生爸爸”會在嬰兒室抽煙、打手機;有時孩子大哭,小夫妻束手無策,凌晨2時往父母家打電話詢問“對策”……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范麗珠博士表示,越來越多的獨生女當媽媽,表明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開始面對傳承后代、繁衍生息的社會責任。但是對于養育孩子的問題,她們和上一代人處于養育文化的斷裂期間。她們一般都具備了較好的經濟條件,也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會受到西方養育文化的影響,和上一代父母的育兒觀念發生沖突可以理解。

  范麗珠指出,“獨生媽媽”一般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投資,但照顧孩子無疑是她們的弱項。也就是說,在“育”的方面,“獨生媽媽”很理智,但在“養”的方面則有欠缺。因此,她建議上一代人尊重“獨生媽媽”的養育方式,同時將自己的養育經驗告知她們。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曾做過《“獨生父母現象”及其對未來中國社會的影響》的調查。調查顯示,對于家里的第二代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愿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細心養育。同時,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獨生父母”們更懂得理性育兒,從而使科學育兒不再是空話。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