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小企業貸款難,科技型小企業更難。可我們第一次與銀行打交道,沒想到竟然這么順利。” 談起2010年初向中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的經歷,北京博創興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陶偉至今感觸頗深。
的確,作為中關村一家科技型小企業,雖然專業從事嵌入式電控模塊與機器人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產品、技術服務及應用解決方案供應令其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和軟件著作權,但在公司成立后的7年間,陶偉和他的企業卻從未真正進入過銀行的視線。
這些年,仍處于市場開拓期的博創興工,還未能被下游大型機械行業公司所認可;而前期產品研發階段投入了較多資金又使其在生產階段資金變得非常緊張;加之公司下游客戶多為國內主要重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商,結算周期長且以銀行承兌匯票結算為主,占壓流動資金時間較長、周轉較慢資金短缺越來越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壁壘。
“但我們非常幸運,能夠作為中行第一批"中關村模式"的受益企業。”談及此,陶偉如數家珍:在這個模式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有效盤活了我們的科技資產;“供應鏈融資”使得我們與下游大型客戶合作時不再為應收賬款而苦惱;“投保貸”產品更為我們IPO上市提供了專業的顧問輔導和持續的資金支持……
就是這次與中行的合作,博創興工2010年的銷售規模迅速提升,銷售收入較上年增長40%。有了資金支持,企業高效的業務能力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很快贏得了下游大型客戶的認可,當年即被認定為中關村“瞪羚企業”。
中行北京分行的同志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充分考慮了博創興工的應收賬款情況,并多方咨詢業內專家,對企業的知識產權市場價值進行了合理評價,通過知識產權價值對企業進行增信,最終為其發放總額236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額度而這,在“中關村模式”推出之前是無法做到的。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國科技經費籌集來源中,企業自有資金積累逐年增加,政府資金向科技部門的投入也持續穩定增加,但來自金融機構的貸款卻呈下降趨勢,科技開發貸款所占比重還不到全部貸款的10%。融資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創新的動力和科技轉化及產業化的能力。
然而,在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在過去短短一年半時間里,已經有2470家企業從上述模式中受益,其中的201家企業像博創興工那樣得到了中行的信貸支持。
為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中行從2009年4月開始,在吸收傳統信貸模式和中小企業信貸服務新模式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大量調研、反復論證和系統研發,推出了全新的“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簡稱“中關村模式”。
據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中小企業業務總經理劉曉中介紹,上述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將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有機結合,尤其是通過科技專家的介入搭建起銀行與科技型企業之間的橋梁,使銀行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突破了科技型企業融資難的瓶頸。
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重技術”的特征,中行在審批機制中引入中關村特別評審委員會和科技型專家評委,對不同貸款產品和金額實施差異化審批,簡化審批層級,提高審批效率,一般3-5天即可放款。
而“中關村模式”最突出的創新之處,莫過于承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有技術、核心技術及專利品牌的資本屬性和價值,從而較好地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可抵押資產較少,銀行“不能貸”和“不敢貸”的問題。
“我們的辦法是,在"中關村模式"中引入科技型專家評審,對企業核心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可轉化性、市場價值、可推廣度、可替代性及市場前景進行評價。” 劉曉中告訴記者,中行為此建立了專家庫,除了部分高等院所中科技帶頭人、技術專家,還引入一批科技型企業家和風險投資機構以及投行專家,幫助中行多維度評價企業情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行打破了傳統的不良比率控制方式,在“中關村模式”中設立了單獨的不良貸款控制機制,設置了適度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并建立了“盡職免責”的問責機制。
事實上,多年實踐表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單從一種產品或者僅僅設置專門機構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必須對服務模式加以創新。而記者從中行北京分行中小企業貸款中心了解到,目前,在 “中關村模式”下,中行已經創新推出了投保貸、知識產權質押、政府采購訂單融資、信用貸款等特色產品,金融服務覆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所有的成長階段,尤其是企業初創期而這原來是商業銀行從不涉及的業務領域。
可以說,每個銀行手中都掌握著一把標尺,上面的刻度與其說是衡量著企業的信貸資質,不如說已經界定了這些企業的未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不去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銀行的生存空間會逐漸萎縮;那些擁有潛質的小企業也未必永遠走不出“小人國”。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思路,適當調整信貸標尺的“刻度”,讓小企業“長高”,積極幫助其成為真正的巨人,才是銀行當前迫切需要思考和作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