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命時報》報道, 8個月學會坐,10個月學會爬,一歲多要學會走路……似乎在孩子的每個發育關鍵點,都有一個確切的時間坐標。然后,眾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按著這個坐標“科學”地養育孩子。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學中心兒童保健科金星明教授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根據生理年齡進行“一刀切”似的劃分并不合適,尤其是對0~3歲的嬰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有調查顯示,北京、上海等7個城市的1200位0~3歲城市兒童父母中,有43%的家長認為“應該根據生理年齡為標桿,來判斷寶寶的學能”;同時有46% 的家長未意識到“寶寶的學能發展需要特別培養”。
0~3歲的孩子,很多能力都在迅速的發展變化中,如果家長對嬰幼兒進行了過早的訓練,會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而如果訓練過遲,又可能會影響其能力的發展。
科學的做法是,從寶寶一出生就到相關醫療機構,如專門的學能發展中心,對其進行發育年齡的評估。根據實際的發育年齡來制訂相應的學能發展計劃,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發育滯后,哪怕2周歲了還不會走路,家長也不能硬扶著他走,而應對其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在排除各種中樞系統疾病后,再尋找其他原因:如是腿部肌肉發育落后造成的,就要先鍛煉腿部肌肉,勉強讓孩子走路,只會帶來對膝關節的傷害;如是因為平衡能力不夠導致的,則應逐漸松手,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如果是由于家長老抱著孩子造成的,家長就應該盡快松手。
當然,還有一種現象是家長片面關注寶寶的部分能力。例如,18個月的孩子已經會說話、走路了,家長就認為寶寶的能力不錯了,事實上,他可能欠缺適應技能和獨立能力:每天仍兜著尿布,見到生人就大哭,這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