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女人更易生男孩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張詩軍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陳志遼副教授
強勢女人更容易生男孩?當女性體內的雄激素水平比較高時,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更容易和卵子結合,從而生出男孩——這是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醫療衛生科學系格蘭特領導的研究小組的最新發現。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民間也流傳著N種“生兒經”——帶侵略性的男人更容易生兒子、溫柔型男人則會生女兒;堿男酸女說、體位說、性生活時間說……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專家。他們表示:其中某些觀點來自于小領域調查,數據單薄不足為證;某些雖有道理但不起主導作用。“大自然最美妙的現象莫過于人類男女人口平衡,除非要避免性別的相關性遺傳疾病,否則不要刻意打破自然選擇。”專家如此勸誡。
“男女強勢說”
專家點評:其科學性尚沒有得到證實
與新西蘭的研究“交相輝映”,記者在國內網站上的“生男生女秘訣”中也發現了此觀點。有文章闡述夫妻雙方強弱勢與生男生女關系時表示:“具體來說,一對夫妻,如果男方的性格較女方為強勢,則兩人第一胎應為女兒;反之,如果女方性格較男方強勢,則第一胎應為兒子。在性格之外,身體狀況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性格強勢一方,身體狀況也應該好于對方,當然,男人女人體質不同,應以各自的標準進行對比。特殊情況除外。”該觀點認為,通過這種基因的優勢選擇以及性別特征的交叉繼承,避免男性越強,女性越弱,男女兩性互相吸收對方身上的優點,因此,總體上,人類漸呈中性特征。
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陳志遼副教授認為,這些說法看似好像有科學依據存在,但實際上非常不嚴謹。陳志遼指出,“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小組”的結論可靠性值得推敲,雖然各網站都在廣泛轉載這篇文章,但從專業角度來看,科學力度十分單薄。“單從統計學角度來看,這些新發現還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但其科學性大多沒有得到系統、全面、大樣本研究的證實。現在臨床上,我們信服‘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結果,個別研究室的報道要實踐驗證。”
此外,陳志遼還指出,所謂的“男女強勢”沒有量的衡量,“激素水平高低”也沒有數值標準,使該“強勢女人更易生男孩”或“男人強則能生兒子”之類學說變得神乎其神,現實中根本無法準確把握怎樣是“強勢”,激素到底多少才算“達標”。所以,他并不贊成通過捉摸玄妙的“男女強勢”來實現性別選擇,他認為,很可能徒勞無功。
“堿男酸女說”
專家點評:有一定道理,但不易掌控
除了“男女強勢”說之外,“堿男酸女”說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有研究者指出,丈夫欲生男孩,應使體液維持弱堿性,方法是停止激烈運動,減少能量消耗;另外,日常應多攝入一些堿性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若欲生女孩,應略微使液酸化,辦法是增加運動量和經常做室內體力勞動,日常多進食些酸性食物如大米、魚、肉、禽蛋等。
這個觀點得到了臨床不少專家的部分認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張詩軍教授表示,此前美國曾經有調查發現,從事警官、運動員、飛行員等“男性味十足”的職業的男性,生女孩的幾率要比一般人高出兩倍。這很可能與男性精液的酸堿度有關。
張詩軍介紹,日本《科學》雜志曾經刊登過研究報告,指如果男性精液呈弱堿性,由于含Y染色體的精子在堿性環境中活力較強,生男孩的幾率比較大;反過來,如果呈弱酸性,生女孩的幾率更大。
“警官、運動員、飛行員這幾類職業都要求高強度的運動,體內能量消耗較大,使肌肉和體液中積累了較多酸性代謝物乳酸、銅酸,帶有X染色體的精子在酸性環境中活力較強,所以這類職業的男性可能更容易生女孩。不過,受孕的時間因素可能也有影響,比如退役的運動員或者休假中的警官運動量較小,這個時候他們所生孩子的性別比應該就趨近正常,也許由于體內雄激素水平高的影響,生男孩的幾率又會稍微高些。”張詩軍表示。
但同時他也指出,正常情況下人體的pH值呈弱堿性不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