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了,流鼻涕,發燒,指頭指著眉頭說頭疼。我電話咨詢一位西醫朋友,朋友說,孩子指著眉頭說頭疼,應該是額竇炎,額竇炎是鼻炎的一種,趕緊治,耽誤了就不好治愈,當時治好了,以后還容易復發。我想,感冒司空見慣,那就趕緊治額竇炎吧。
額竇炎要看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了孩子的喉嚨,說扁桃體也發炎了,要查血象,額竇炎則要拍CT。
拖 著孩子排隊、繳費、抽血、做CT,打仗似的,終于在中午下班之前,做完了兩項檢查。下午,我一個人趕到醫院,拿著檢查結果找醫生。醫生說,孩子血象很高 啊,輸抗生素吧。因為沒帶孩子,醫生寫了抗生素的名稱和用量,讓我去社區衛生服務站輸液,同時醫生還給開了3種治療額竇炎的藥。回到家已是晚上7點。
孩 子還在發燒,天這么黑,去不去輸液?糾結之中,我撥通了河南省中醫院傳統診療中心武月萍大夫的電話。以前,孩子頭疼腦熱、消化不良,常找武月萍大夫看,她 對我兒子的體質比較了解。電話撥通后,武月萍大夫問孩子的體溫多少,是否出汗,嗓子是否疼痛,以及飲食、大便等情況。我告訴她,孩子最高燒39.6℃,不 出汗,嗓子疼,頭疼,大便干。武月萍大夫說,孩子是內熱太盛外感風寒導致感冒,從而誘發額竇炎,引起頭疼,先別讓孩子輸液了,還用“麻杏石甘湯”加“升降 散”吧,效果不錯的。她電話中口述,讓我記下藥名和劑量,趕快去藥店抓藥,并叮囑讓孩子間隔三四個小時就喝一次藥,直至體溫正常。
按照武月萍大夫的要求,煎藥時先下石膏,這樣退燒效果好,石膏煎十來分鐘后,再下其他藥。20分鐘后,藥煎好了,潷出后,趕緊讓孩子喝下。夜里12點,我又煎第二遍,讓孩子喝下。
孩子第二次喝藥時,腦門已經不燙了,拿體溫計一量,體溫已經降至36.7℃了。
武月萍大夫說,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生甘草)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的經典方子,而升降散(姜黃、僵蠶、蟬蛻、大黃)是清代名醫楊栗山所創制的方子。這兩個方子合用,適應的典型癥狀是只發燒、不出汗,或有嗓子疼、咳嗽等癥狀。
以前孩子感冒發燒,武月萍大夫常給孩子用這樣的方子,而且根據病情,藥量又有所增減,有時候還會加一些陳皮、茯苓、山楂之類的健脾助消化的藥物配伍。這一次,武月萍大夫則是把大黃去掉了。
這是為什么呢?武月萍大夫說,發燒不出汗屬于干燒,往往是因為內里郁熱太盛、外感風寒太重,這個時候不能過度通便來傾瀉體內郁熱,最好讓郁熱走近路從體表散去,所以把“升降散”里藥性苦寒的大黃給去掉了。
武 月萍大夫說,很多家長一看孩子體溫達到39℃、40℃了,就非常害怕,會趕緊輸液退燒,其實,如果能判斷孩子是內熱外寒的感冒引起的發高燒,就不用那么緊 張。越是高燒越是說明熱與寒的矛盾沖突很大,矛盾沖突越大,病越好治,這個時候用“麻杏石甘湯”加“升降散”效果最好。
孩子服了三服藥,就徹底不燒了,頭也不疼了。
武月萍大夫又告訴我,只要孩子的免疫力增強,不感冒發燒,額竇炎就不會復發。
得一病,長一智,久病自成醫。育兒,離不開西醫知識,可是也需要學習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