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孩子矮小癥發病率近年來有增高趨勢,過半患兒父母曾陷入“孩子晚長、不缺營養、家族遺傳”的認識誤區
○只有及時了解病因,趕在骨骺閉合前進行治療,才有可能幫助孩子長高
在童話故事中,七個小矮人非但不遭歧視,反而成了親切可愛的代名詞。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身材矮小帶來的問題卻很多。矮小癥患者身心發育受到很大影響,調查顯示,90%以上的矮小癥患兒都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礙,有的孩子甚至因為身材過于矮小而不愿上學。此外,身材的缺陷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升學、就業及婚姻。其實,只有及時了解病因,趕在骨骺閉合前進行治療,才有可能幫助孩子長高。
一半家長認為個矮與遺傳有關
什么是矮小癥?目前臨床上用標準差法和身高百分位法來判斷身材矮小,即兒童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同地區、同民族正常兒童身高標準的第3百分位或兩個標準差,就可診斷為矮小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曾經對不少矮小癥兒童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至少一半左右的患兒家長認為,孩子身高與家族遺傳有關,父母個子都不高,孩子的身高不高也很正常,治療與否結果都一樣;四分之一的家長認為孩子身高低于同齡兒童是發育較晚,屬于晚長,致使部分孩子臨近青春期才到醫院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四分之一的家長認為每天給孩子保證充足的營養,孩子身高低于同齡人也沒辦法,從沒想過、也不知道去找醫生治療。八成以上的家長對兒童矮小所帶來的危害缺乏必要的認識。
找出病因才是治療關鍵
其實矮小癥是可以治療的,關鍵就是要找出病因。矮小癥部分是由于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另一部分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器質性疾病主要包括內分泌異常、骨骼病變或其他疾病等,其中以生長激素缺乏最多,其次是性早熟導致的,還有部分是由于宮內發育遲緩或染色體異常等引起的。非疾病引起的矮小癥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矮小、生理性青春發育延遲等。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體重越輕,用藥的劑量越小,所花的費用也越少。因此,切不可等到發育后期如15~18歲時再治療,此時骨骺接近閉合,生長潛力很小,已不再可能達到理想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