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媽媽寶寶 > 正文

啟蒙決定成敗 中國式吃飯影響寶寶一生

日期:2012-02-23  來源:健康時報
[字體: ]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為游川主任當年做課題時與孩子的合影

沒了興趣

八個月左右的嬰兒喜歡用手去抓取食物,而家長總是把孩子這種學習的沖動給打回去,因為“孩子拿手抓飯吃不衛生,還會弄得滿桌子都是飯”。

沒了專心

媽媽為了讓不聽話的孩子吃進飯,干脆打開電視機,趁著孩子專注地盯著節目時,趕緊把飯塞到孩子嘴里,說是“這種辦法可以讓孩子多吃些”。

沒了交流

“快吃”“來,張嘴”“真棒”“吃得真好”……家長們所謂的交流更多停留在“吃”這個動詞上,30%的家長使用的還是命令式語言。

編者按:寶寶吃飯,家長都很看重。不過老人們在意的是孩子吃不吃飽,而越來越多的專家則看重的是孩子吃飯行為本身,會給孩子未來帶來什么樣的影響。9年前,一位北京的婦幼保健專家用DV(Digital Video,數碼攝像機)記錄了中國城市6個月至12個月嬰兒的喂養行為。她當時歸納的幾種狀況、發現的問題及提出的對策,直到現在依然有意義。她對寶寶吃飯的建議,可以稱為是中國式的吃飯啟蒙。

受訪專家:游川,北京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吃飯,影響人的一生。

這個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父母的認同。關于孩子吃飯的問題,常有人會拿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進行比較,《家庭科學》2009年第10期曾有一篇文章對中美父母在喂飯的問題上的研究:

中國人重視吃飯。家長對孩子的愛,尤其體現在吃飯上。首先是讓孩子多吃,不分青紅皂白,使勁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經常可見爺爺奶奶端著碗,四處追趕孫兒喂飯。

美國人也重視吃飯,不同的是,美國孩子從能夠拿得動勺子那一天起,就開始自己吃飯了,即使弄得滿臉滿身,家長也不會去管。

中國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尚小,缺乏生活經驗,沒有能力做出正確選擇,所以父母必須替孩子做決定。比如孩子們不喜歡吃青菜,那大人肯定會逼著他們吃;孩子才吃一碗飯,大人就一定要逼他們再多吃。

而美國家長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現在還是將來,孩子只能過自己獨立的生活。所以必須盡早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北京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游川,9年前還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讀研究生時,在導師指導下,她端起了DV一家一家去記錄中國城市家庭的喂養行為,從為孩子制備食物到喂飯的全過程。

她說,嬰兒從6個月開始喂輔食,也是寶寶一生中吃飯的一個起點,這個時候的喂養行為會影響到未來的許多問題。

“那會兒,聽說我們要調查喂養行為問題,家長們雖沒有拒絕,但都覺得很陌生,納悶喂孩子吃飯有什么好研究的。事后,等到我們發現問題并給予糾正的時候,他們的表情則充滿了驚訝,驚呼原來喂飯還有這么多講究。”游川主任說,正是家長們對喂養行為的忽視,才導致了喂養行為錯誤百出。

研究表明,早期喂養除了給嬰幼兒提供足夠的體格生長營養外,其過程也滿足了嬰幼兒心理發育的需要,對兒童的情感、個性和認知能力等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不適宜的喂養行為,會導致兒童形成不良的挑食偏食飲食習慣,由此造成的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還可能增加成人期患慢性病的風險。

很多家庭,孩子長到兩三歲,家長喂養困難,追著喂,都和初期這些不良的喂養習慣有關。

歷時幾個月,她跑了48個家庭,在系統分析整理了所有這些影像資料后,她終于總結出了城市家長在兒童喂養行為方面存在的四大突出問題——不給嬰兒學吃的機會、喂養位置不合理、喂養環境不合理和缺乏喂養交流技巧。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了2004年中國兒童保健雜志和中國婦幼保健雜志上,被認為填補了關于中國城市嬰兒喂養行為研究的空白,堪稱中國寶寶的“吃飯啟蒙”。

然而,讓游川主任意想不到的是,距離自己入戶調查過去五六年后,同行的調查數據顯示,家長們的錯誤喂養行為還在繼續——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2008年的調查發現,超過30%的城市嬰兒家庭進餐時存在看電視、玩玩具、追著喂食、吃飯時間過長、不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等問題;

北京市疾控中心2009年的調查顯示,49%的喂養人因為擔心孩子小、耽誤時間、不衛生等原因而不考慮讓10個月大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飯;

中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2010年一項全國調查數據證實,對于7~12月齡兒童,僅有18%的家長開始培養其自己用勺子吃飯。

至今,十年過去了,游川一直惦記著當年用DV拍攝過的那些家庭。她一邊在微博中問候著“差不多十歲了,孩子們發育得很可愛吧?特別感謝這些家庭”,一邊不忘再次提醒家長們:成功的喂養焦點不在于千方百計讓小兒進食,而是建立良好的喂養關系和幫助小兒學習吃的技能。

中國式啟蒙一:

不讓寶寶手抓飯,就怕弄得滿桌臟

正確方法:洗干凈小手,鼓勵自己吃

“別碰,臟!”

這是游川拍攝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家長指令之一。

“嬰兒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學吃的欲望,因此總喜歡自己用手去抓取食物,而我們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家長總是一把就把孩子學習的沖動給打回去了”。游川主任說,那年,10個月以上的嬰兒,僅有16.7%的嬰兒得到了學吃的機會。

家長拒絕讓孩子學吃,經詢問,唯一的原因就是“臟”,稱“孩子拿手抓飯不衛生,怕孩子弄得滿桌子都是飯”。

“這簡直是顧小失大”,游川主任感嘆,讓嬰兒學吃有很多好處,增加了對事物的興趣,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功能,還能增加嬰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若總是打回孩子伸出的探索之手,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吃飯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受喂的行為了。

游川還指出,孩子有學習吃飯欲望的階段很短,如果父母把抓取食物的小手打回去了,以后可能就難以再建立這種興趣。

專家建議:在美國,一般一歲后的寶寶都有屬于自己的餐桌椅和餐具,父母們會鼓勵孩子自己吃,無論用勺子還是用手,他們都不會阻止,只會微笑著鼓勵。因為這個時候,讓孩子們吃得開心,對食物有興趣才是更主要的。家長只需飯前給孩子洗干凈手,飯后多一點收拾餐桌的勞動量即可。此外,鼓勵孩子學吃時,不妨給孩子一個勺子,讓他用勺吃飯。如果怕寶寶自己吃不飽,也可以一邊讓寶寶自己吃,家長一邊喂。

中國式啟蒙二:

一手摟著一手喂,還有躺著和追著

正確方法:坐上小椅子,面對面喂養

喂飯的位置也有講究,甚至被認為是喂養能否成功的第一步。

游川DV里的視頻記錄顯示,各家各戶,有把小孩放在兒童專用餐桌椅或兒童車上,家長坐在其對面面對面喂養的;也有讓孩子側身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一手摟著孩子一手喂飯的;還有讓孩子躺著喂、到處追著喂的。喂養位置可謂五花八門。

這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是面對面喂養,但遺憾的是,僅有一半的家庭能夠做到。

面對面喂養首先保證了孩子的安全,不會跌落或摔傷;其次,孩子的手腳可以自由的活動,不會因為坐在大人懷里而受到束縛;此外,更有利于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目光交流,還有利于嬰兒觀察事物和自己取食,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和良好的進食習慣;同時也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專家建議:寶寶吃飯的位置最好固定,宜放在大餐桌旁邊,這樣每次飯菜一上桌,把寶寶的座位準備好,他就能產生“吃飯了”的條件反射。當寶寶的小手能夠熟練掌握小勺時,就可以完全讓他自己吃了。如果孩子哭鬧,扭過頭、用手推開飯勺,或打翻飯碗時,家長要停止喂飯。在美國,孩子吃飯,必須自己決定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飽。如果明明沒有吃飽,而是為了貪玩而不再吃,那么過一會兒他挨餓,就活該了,因為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必須自己承擔后果。

中國式啟蒙三:

看看電視玩玩具,趁其不備喂進嘴

正確方法:環境要安靜,集中注意力

有兩個截然相反的家庭,讓游川主任記憶猶新。

都是給不滿一歲的孩子喂飯,有一家,媽媽為了讓不聽話的孩子吃進飯,干脆打開電視機,趁著孩子盯著節目正專注時,趕緊把飯塞到孩子嘴里,說是“這種辦法可以讓孩子多吃些”。

而另一家,姥姥飯還沒做好,姥爺就關掉電視,拿走玩具,抱著孩子端坐在了餐桌椅上,讓孩子靜靜等待逐一端上桌的菜肴,邊等邊跟孩子說“我們要吃飯了”、“還有一個南瓜馬上就好”……

游川主任發現,后面這個家庭,因為沒有干擾,因為有了等待的過程,孩子對于食物的專注度明顯更高,而不僅僅是機械地吞咽食物。老人也反映,給孩子喂飯不覺費勁。

研究認為,孩子吃飯的環境應該盡量保持安靜。開電視、玩游戲、人多吵鬧,都不利于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更不利于喂養人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長此以往,還會降低孩子對食物的味覺敏感性和饑飽能力的自我控制性,增加肥胖趨勢。

專家建議:關掉電視,收起玩具,讓寶寶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在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可以給寶寶提前喂飯,然后慢慢過渡到和全家同一時間吃飯。家長要做好榜樣,有的家長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吃飯時攀談、說笑,寶寶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會養成吃飯不專心的壞習慣。

中國式啟蒙四:

威逼利誘全用上,喂養交流技術差

正確方法:多些描述語,少作命令言

喂飯環境要安靜,絕不等于只喂不說,相反,一定要勤交流。

盡管絕大多數家長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會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但比起普通的問卷式調查,游川主任的DV記錄更深刻地反映出,這種交流明顯過于機械而且單一。

“快吃”“來,張嘴”“真棒”“吃得真好”……家長們所謂的交流更多停留在“吃”這個動詞上,30%的家長使用的還是命令式語言。

對于孩子而言,吃飯的過程其實是一次認識事物和學習語言的絕好機會。“之前提到的那對老夫妻做得就很好”。游川主任回憶:“那天中午,我清晰地記得,他家給孩子準備了兩道菜,一道是米粉,一道是蒸南瓜。老人邊喂孩子邊跟孩子描述說‘這是米粉,你看,米粉是白色的……這是南瓜,南瓜是黃色的,甜甜的,你嘗嘗’。別看簡單的這幾句話,卻包含了顏色、味道等多種信息,對孩子認識不同食物、提高視覺和味覺感受大有裨益。”

然而,調查現實,60%的喂養人沒有這樣做。中國多數城市家長,因為缺乏喂養交流的技巧,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說話、說些什么話。

專家建議:要多說描述性、提示性的語言,多描述食物的特點和喂養的情景,而不是命令式;要努力營造一種愉悅的進食環境,如表揚時要微笑;要以夸獎和贊揚為主;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可以通過改變聲調、低吟兒歌等把孩子的興趣吸引到食物上來。

交流分享

您對寶寶吃飯的“中國式啟蒙”有什么心得體會,以及看法,或是否正在為孩子吃飯的問題困擾,再或在寶寶吃飯問題上你有好辦法,都可以和我們分享。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