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從會說話起就大量的教孩子識字、背詩,其實強化的早教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看看本文就知曉答案。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強化早教孩子會變“笨”
早期教育是父母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但如今的早教越來越片面化,逐漸步入誤區。市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對本市和外地60名3-4歲兒童進行的早教效果抽樣調查發現,接受過強化早教的孩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僅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沒有加強反而減弱,還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愛心品質。負責調查的楊俊麗主任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開發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強化早教讓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重要的時期,最初的身體素質、智力發展、個性品質的形成都從這時開始,因此目前家長們已經越來越看重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對兒童早期教育效果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中,專家們共選擇了60名3-4歲的兒童,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兒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來自外省市。這40名外地兒童中,有20人0- 3歲期間在專門的早教機構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歲時就已經達到了4歲孩子才能達到的知識層次,其余20個孩子則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專門訓練。而天津本市的20個孩子也都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通過對比腦象圖后發現,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孩子大都很有愛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別人,而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20名孩子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數則只有前一組的一半兒;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孩子邏輯記憶能力是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孩子的一倍,說明強化早教非但沒有增強孩子們的邏輯記憶能力反而大大減弱了邏輯記憶功能;右前腦能控制人的創造力,而左前腦則具有負責基礎知識的儲備、對基礎知識儲備的駕馭能力以及再學習的能力等,將外省市兩組孩子左前腦和右前腦的腦象圖進行對比后沒有任何差別,證明強化早教并沒有增加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
最后,專家把這些結果和本市孩子進行對照證明,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況基本沒有差別,同樣具有愛心強、邏輯記憶能力強、創造力學習能力并沒有降低的特點。
3歲前孩子背詩識字都是“徒勞”
負責這次調查的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楊俊麗主任表示,早教的含義是廣義的,既包括感知、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但現在有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為智力技能教育,認為孩子會背詩詞、念字母表,背得越多越好。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其實,這對嬰幼兒的發展非常不利。調查已經證明強化早教并不會增強孩子的邏輯記憶能力,也沒能使孩子變得更聰明。孩子大腦在3歲以前的記憶只是機械記憶,家長常常以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就能說會道、背詩詞、數數為驕傲,其實孩子這時并不理解一個詞一個數代表的真實含義,只是一種短期機械記憶,如果不定期重復,就會很快遺忘,而且這種做法并不能增強記憶力,也就是說孩子記住的東西并不比同齡人多。等到上學后,這些所謂的優勢就會遺失,他們會重新與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記得東西都白學了。
調查還表明,孩子在經受過特殊早教以后變得沒有愛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別人。這是因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灌輸知識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成年人間才有的競爭等觀念強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說,都在一個班里上課,家長往往告訴孩子要多表現,多和老師親近,想辦法讓老師喜歡自己,不要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競爭、互相爭寵的觀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造成愛心減弱、心地狹隘。其實,0~3歲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開發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家長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來代替早教培養,期望過度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說,目前社會上對早期教育的認識要有所改變。早期教育應該更偏重親子教育,開發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觀察能力,而不是單純讓孩子背書、數數。家長們要注意觀察,比如說到動物園去玩,孩子看了猴子和猩猩,要讓他知道猴子和猩猩有什么不同,耐心地給他們講兩種動物的形狀、運動方式、吃的東西和玩耍的方式。
帶孩子到野外看看花草也是早教,小草發芽了,是綠色的;花開了,是紅色的。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孩子都有興趣去觀察,只是這種觀察很多大人注意不到。
早教就是根據孩子的身心自然發展規律,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多活動,多動手用腦,游戲和快樂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構成。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讓孩子早識字不如陪孩子多做游戲
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我們工作都很忙,哪有時間陪孩子玩?”“為了照顧孩子,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職媽媽’?三年的‘全職媽媽’界限是否科學?”不少家長抱怨時間少,又擔心照顧孩子不夠。
但瑪思博士對年輕家長強調: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越來越忙,美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這并不是家長的錯,但工作再忙,也能擠出時間陪孩子,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變成游戲!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價的游戲道具。”瑪思博士表示,廉價的紙盒并不比昂貴的玩具差,評價玩具好壞的并不是價格,而是用處。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樂道具。孩子通過敲擊可以了解聲音的大小、節奏,甚至為自己創作出一段不錯的音樂,充滿成就感。
此外,把寶寶整個身體放在卷起來的毛巾上,就可以訓練他的平衡感;一面鏡子和一支口紅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我,比如:把口紅涂在寶寶的鼻尖上,當寶寶在鏡中看見自己,并試圖抹去口紅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鏡子中的寶寶就是他自己。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在游戲中學習社交禮儀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過家家游戲,將來他可能就是你孫子的爸爸。”瑪思博士認為,孩子不僅在游戲,更在經歷學習做人的最初體驗。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創造一個良好環境。0至3歲的寶寶已經有他們自己的社交。瑪思博士說,當寶寶哭泣時,別人會有反應,這就是最初的交流。寶寶會在和別人的游戲中逐漸了解規則、解決問題方法等,而戶外游戲更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熱愛世界。
同時,教會孩子在游戲完畢后收拾房間,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孩子3歲前背書識字會變笨(圖片來源:東方ic)
家長,寶寶的第一個玩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同等。家長要選擇合適的游戲,并做好孩子的第一個玩伴。”
瑪思博士說:“別把孩子推給電視就以為了事,盡管電視節目很有趣。家長選擇的游戲不能太復雜,但也不能太刺激。游戲要尊重寶寶的成長速度,符合寶寶的特點等。”專家建議,躲貓貓就是孩子最愛玩的游戲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會認為事物消失了,玩這種游戲可以幫助寶寶意識到物體永恒性,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看不見而不存在。
寶寶的模仿能力也很強,經常做一些日常動作,比如:揮手再見等,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而角色扮演能培養寶寶的想象力,給寶寶一只玩具話筒或用玩偶和寶寶對話,都能更好地讓寶寶開口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