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有應運而生的滿足需求的地方。
2001年,美國進行了1320萬例整形手術。2006年,美國共實施了1600萬例的整形手術。自1997年以來,整形手術的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英國BBC著名記者兼電視制片人杰西卡·威廉姆斯在其著作《大事件———決定人類未來的50件事》中,就把整形手術列為決定人類未來的50件事中的第12件事。書中說,“數百萬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的人正選擇打開并損傷他們自己的身體”,而且“隨著物價下跌,人們逐漸消除了對整形手術的羞恥感,成群結隊去找‘藝術外科醫師’以尋求完美,或者至少是有所改善”。
國內的情形是,整形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地在“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之后冒起,老百姓們這才知道,漂亮也可以從刀刀槍槍、血肉模糊中來。
在整形火熱的同時,大家關心的是怎樣做才讓整形更安全,畢竟真刀(手術刀)真槍(激光槍)的整形,稍不慎就成“千古恨”。
是看廣告嗎?目前形形色色的整形廣告占據著各電視、報紙和廣播媒體,甚至有鋪天蓋地之勢。整形界專家高建華就曾對記者稱,廣告是很多民營醫院的生存之道,民營整形醫院大打廣告無可厚非,只要不是太離譜,還是不反對的。
什么才是不離譜的整形廣告?整形廣告又有多大可信度?只要聽到“隆胸只需要30分鐘”、“安全無痛苦、不出血、無疤痕”等不實廣告詞,很多愛美人士就頭腦發熱,找不著北,被廣告牽著鼻子走。專家稱,目前整形美容廣告還沒有自己的發布標準,一些不規范的機構就頻打擦邊球。
就像近來被曝光較多的“溫馨”廣告,它們大設溫柔陷阱,不夸張承諾,而是與你博感情,再告訴你,這都與整形有關。譬如,日前有廣州本地新聞稱,某整形醫院做廣告,竟將曾因自殺而鬧得沸沸揚揚的女模特照片做廣告,因此被告上法庭。同樣不道德的事情早就發生了一次,一位25歲的女性求美者,其照片被該整形醫院拿來發揮想象,不但給她扣上40歲的帽子,還杜撰出姐弟戀的不倫故事。醫院代表對兩次事件的態度都是認為自己無錯。
每個人都為兩名受害女性感到不值,隱私、名譽權都在毫不知曉下被人販賣了,她們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公道天經地義。而對我們大部分愛美人士來說,這又成了一個鮮活的例子———要整形,首選有聲譽的醫院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