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情感空間 > 正文

不一樣的愛情實踐:肉體不忠而精神忠誠

日期:2015-02-10  來源:談性說愛
[字體: ]

導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是薩特和波伏娃的情愛故事在中國開始流行的時候。那時我等一幫思 想叛逆的青年對這對情圣迷得不行,視為神一般,四處搜巡他們的書和傳記看。過了十多年,我終于看到了描寫他們情感故事的電影,但這部《花神咖啡館里的情人 們》卻讓我大為掃興。

電影《花神咖啡館里的情人們》劇照

薩 特和波伏娃之間開放的伴侶關系,本身是和他們的哲學追求有內在一致性的。但在影片中,卻幾乎膚淺到了因為作家要體驗生活、收集素材這樣的腦殘層次。這段伴 侶關系中,薩特也更多從中“得利”,而波伏娃一直很被動,被薩特引導,勉為其難。甚至,當薩特提出來讓波伏娃幫忙說服她的女友和自己上床時,波伏娃也乖乖 地充當了拉皮條的角色,失敗后還安慰薩特:別急,我幫你找更好的妞兒。他們的開放關系被解讀得如此膚淺,著實讓人失望。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主張“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個人對他的存在的選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存在主義基本觀念。而波伏娃的《第二性》,則以“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作為其女權主義的基石,目的也是為普天下女人爭取命運的自由。他們以自由為旗的契約式愛情,是基于他們的哲學理念的,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獵艷”的方便。

影 片中,面對薩特的一次次“偶然愛情”,波伏娃終于受不了,醋意橫生。在這對伴侶的開放關系中,一定會有嫉妒心的存在,但如何處理嫉妒才是關鍵。如果理解這 對伴侶的思想,就會知道,最重要的一定是對嫉妒的超越,這需要非常的智慧與境界才能實現。編導個人的思想境界顯然無法理解這種超越,所以他們拍出來的影片 其實是他們自己對同類關系的情感投射。如果只是靠著壓抑嫉妒與逃避,這對哲學家伴侶根本無法走過一生,并且創造出那么多精彩的人類遺產。

現實生活中,更多人是缺乏對嫉妒情緒反思和升華的能力的。這 是因為,非一對一的伴侶關系本身是被社會文化所排斥的,我們在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的知識生產中,常常將基于占有欲的嫉妒情緒視為理所當然,而反思太 少;更多專業幫助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也就很難促使求助者去創造性思考、從而升華嫉妒。所以,編導對波伏娃的情感自然難以理解,而僅僅用我們常人所常用 的壓抑、逃避這類普通的心理應對機制來解讀。

波伏娃曾說過,“我們毫不懷疑地根據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由是我們惟一遵循的原則。”但在主流的性與婚姻價值觀下,這是不被理解的。

影 片中,薩特甚至沒有做到事先承諾的“不撒謊”原則,在波伏娃去美國期間,隱瞞了自己的美國情人要來巴黎找他這件事。去讀一讀1964年薩特拒領諾貝爾文學 獎時的公開信,就知道這是一個怎樣對追求真理和真實近乎完美主義般執著的人,怎可能對自己一生的伴侶自食諾言,像俗男人一般偷情呢?傳記中的記載是,薩特 主動告訴在美國的波伏娃,自己的情人在巴黎。

更可笑的是,片子薩特夸獎波伏娃以哲學思考性別,并且完成《第二性》的那段對話中,薩特說, 你做了從來沒有人能做的事,連我也做不到。波伏娃說:即使誰都能做到,你也做不到。如果真是這樣的態度,波伏娃與薩特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基礎,倒底是什么? 兩個思想巨人的智慧,又在哪里碰撞?進一步:如果薩特真像影片塑造的是一個父權分子,波伏娃卻一直愛他,還能算一個女權主義者嗎?影片中,她愛上充滿了父 權控制欲、從來不關心她的薩特,并且一直順從,這和她那位在家中一直順從父親的母親角色又有什么差異?《第二性》,豈不是一個虛偽的神話?

電影里的邏輯,無法解釋歷史。只有一種可能:當大眾無法理解少數特立獨行精英的實踐時,他們按著自己的思維來理解他們、想象他們、塑造他們。如果這特立獨行者是普通人,就會輕易被貼上“變態”、“道德敗壞”、“違法亂紀”等標簽,但是,當事人是兩位思想大家時,就只能靠“欺騙”“虛偽”等標簽了。而給男性貼這樣的標簽,更符合大眾期待。

一 個有力的佐證是:波伏娃和薩特活著的時候一直保持著獨立性,波伏娃也一再說死后不與薩特同葬。但他們最終還是被同葬了。因為在公眾的心目中,這樣才完美, 才說得通,才算得上經典愛情。大眾實在無法理解和容忍兩人一直保持距離的愛情,靠著把兩人埋到一個墓碑下,把這對叛逆的伴侶拉回到“正軌”中。我猜想:如 果不是墓地的石板蓋得太嚴實,這二位一生追求自由的大佬早跳出來抗議了!

我們無法從這部影片了解與眾不同的情愛實踐,但我們可以了解大眾是如何“強暴”與眾不同的異己的。薩特和波伏娃既然都沒有后代,就不怕被告“損害名譽”了。

事 實上,現實生活中不遵守主流規范者的遭遇要遠遠比薩特和波伏娃這樣的名人更糟糕。這個社會沒有提供給人們更多自由生活方式的便利,比如,不婚者、同性戀 者、多伴侶,等等。這些性的、生活方式的“異見分子”如果想要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雖然他們沒有損害別人的利益,也不僅難以得到祝福,還要承受各種誤解、 污蔑、污名,人們總是希望他們更“正常”些,卻難以把他們當正常人看待。這就是《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這樣的電影在很多人眼里是在表現“真實”的原因。

人類的情愛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正如人類復雜的精神世界。對于我們不理解,不了解的,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包容。同時,對于我們內心挑戰主流規范的蠢蠢欲動的愿望,也多一分正視和勇敢吧!

在薩特和波伏娃協議契約式婚姻70年后的1999年,法國通過了一項“亞婚姻”立法:男女只需正式辦理契約合同而不用辦理結婚手續,即可以成為契約式生活伴侶,真可謂是薩特和波伏娃當年的契約式愛情的回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