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體腦部分泌的多巴胺可能是除過量飲食以外導致肥胖的又一因素。超重或肥胖者因體內多巴胺較少而對美食反應遲鈍,進而以額外進食方式補償對美食的滿足感。
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院資深科學家埃里克·斯蒂斯博士是這項研究的主持者。
研究人員針對人體腦部對食物的第一反應展開研究,引導76名身材各異的女性分別飲用巧克力奶昔和普通飲品。其中43名女性為18歲至22歲的學生,33名女性年齡在14歲至18歲之間。
掃描76名女性的腦部后,研究人員發現,相對味道普通的飲品而言,這些女性飲用巧克力奶昔時腦部的快感中心活動更為活躍。另外,在這些身材各異的女性中,肥胖女性的腦部快感中心活動遠不如偏瘦女性活躍。
研究人員測試這些女性腦部快感中心分泌的化學物質多巴胺。結果顯示,體內多巴胺受體基因較少的女性對美食的敏感度較遲鈍。研究人員推斷,她們可能以額外進食方式補償對美食的滿足感,因此導致超重或發胖。
隨訪測試對象一年后,結果證實,那些體內多巴胺受體基因少、多巴胺分泌量低的女性更易發胖。
斯蒂斯認為,決定人體身材差距的秘密可能與個人腦部接收飲食愉悅感的程度不同相關。超重或肥胖者可能對高脂或高糖類食物不易感到滿足,從而暴飲暴食,以補償腦部快感信息。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諾拉·沃爾科博士研究多巴胺多年,17日告訴美聯社記者:“斯蒂斯博士的研究成果是人類肥胖基因研究一大進步。”借助基因測試,研究人員或許能預測人體身材幾年內的變化。董倩妮
多巴胺獲稱“腦部信息傳遞者”,是一種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中興奮、愉悅等快感的傳遞。
研究顯示,飲食可短暫刺激腦部多巴胺的分泌量。先前研究發現,肥胖者與偏瘦者相比,體內多巴胺受體基因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