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國慶前后正是吃大閘蟹的好時節。但沒有事物是完美的,蝦線、蟹的腹部三角區,魚腹腔內的黑膜,生蠔肉連著的那塊綠色不明物……這些常見的海鮮內臟和“死角區”,是否真的不能食用?那些網上流傳的“種種吃了會中毒”的部位,是否真有如此功效呢?
網上“不能吃”名單詳實
在網上,你可以很輕松搜到一堆這樣“海鮮不能吃”的話題,它們有的用科學語言來表述:“魚體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是最腥臭、泥土味最濃的部位,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蟹心、蟹胃、蟹腸、蟹腮等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都不能吃。”“蝦線是蝦的呼吸道,有臟東西,不能吃。”“螺螄的尾部為排泄物,不能吃”……
縱觀這些不能吃的水產品“死角”,有人抗議道,你們太講究了,俺們長在海邊的人,一手拿塊玉米餅子,一手拿著鉤子蹲在礁石上,邊敲著剛逮著的牡蠣邊吃,哪里還管它有什么黑綠色的排泄物呀,吃對蝦時也不會挑蝦線照樣吃得很美味,一般像蟶子、海螺等用開水煮干凈即可,吃的就是這股鮮勁。
“不能吃”的科學依據并不充分
一方面,海鮮“欺生”,不常吃海鮮等水產品的人容易產生過敏,另一方面,這些口口相傳得來的“挑蝦線、剝魚黑膜、斷海螺尾”等種種棄食海鮮“死角”的經驗之談,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
很多營養學方面的專家都表達了對這種經驗之談的不肯定,“蟹的腮扔了,魚腹部黑膜一般都扔了,但究竟是為什么?多數人覺得是內臟器官富集了細菌和微生物,心里覺得臟,而且口感上也不好吃。”“螃蟹的鰓、腸等內臟含有大量細菌和毒素,吃時一定要去掉。“吃螃蟹時碰到六角形的蟹心、三角形的黑膜和緊挨著蟹黃的有點黏糊的晶體狀東西,除了蟹腮不吃外,其余都沒問題。
不吃“死角”屬飲食習慣差異
比如說海螺的尾部,很多人不吃,但是也有很多人如在海邊長大的人吃;國外的人吃扇貝只吃扇貝柱,但是我國人吃扇貝是整個都吃下去。還有人愛吃魚鰾……“這純屬飲食傳統、習慣差異。還有個體的口感、感官上的喜好差異。”
飲食習慣也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變,“現在物質水平高了,人們也講究起來,就像以前吃富含膽固醇的豬大腸等,現在人們開始控制自己對膽固醇的攝入量;而以前人們吃蝦并不挑蝦線,尤其是小蝦,也無法挑蝦線,只是因為蝦線里可能有沙,口感不夠好,做出來的菜不好看,而在現在提倡挑掉蝦線。
實際上,吃蝦線對人體究竟有什么危害?臨床上并無證據。而魚腹部的黑膜本身是其內臟保護膜,不去除它食用本身對身體并無害,但是從口感上感覺會差一些,魚肉也不如去掉黑膜后的雪白怡人。”
反方聲音
“死角”
能扔掉就扔掉
海產品的內臟、呼吸器官、排泄器官等本身屬于菌類、微生物等聚集的地方,說“不能吃”有一定道理。
海關在檢驗檢疫進口的魚類時,往往抽查魚的臟器魚鰓處,一般在魚鰓處會有很多代謝物、污染物和細菌,但如果抽查魚肉本身,微生物指標等也達標。動物內臟部分容易聚集大量細菌和毒素,對于海產品中的這些“死角”,沒有什么特別非要吃的,能扔掉就扔掉。
營養建議
每日食用海鮮
凈重不超100克
現在水污染嚴重,水產品本來就是污染最重的食物類別,它同時可能存在寄生蟲等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過量食用后蛋白質和嘌呤過多的問題。
說成毒藥是夸張,過節偶爾吃一次沒事,但千萬別天天當飯吃。建議每日食用凈重不超過100克,平均每周不超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