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營養(yǎng)美食 > 正文

來一碗永樂帝吃過的饸饹面

日期:2012-10-23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長陵村饸饹宴。

    600年前的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來到昌平為陵寢選址,途經(jīng)今天的長陵村時,見村口核桃樹下壘著一個大灶,灶上架一口大鐵鍋,鍋里滾開的水冒著氣,鍋上還支著個木頭架子。原來這是一家饸饹面館,朱棣心血來潮吃了一碗,覺得比御膳房的山珍海味還好吃,就下令把饸饹面引進宮中。從此,這長陵村的饸饹面就成了永樂的饸饹面,名聲顯赫。朱棣死后葬在了長陵,而他愛吃的饸饹館如今就開在距陵寢不遠的長陵村內,每逢周末,從城里遠道趕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饸饹面,北方人差不多都吃過。過去生活艱苦,人們把榆皮和玉米面各一半揉在一起,做出的饸饹口感粗糙,而永樂饸饹面的口感卻大不一樣。“面條很順滑,有嚼頭,吃起來有一種顆粒感,但又不粗糙。”年近六旬的馬女士是饸饹宴的常客,經(jīng)常來這里“憶苦思甜”,“小時候不愛吃饸饹面,拉嗓子,可這兒的饸饹面有拉面的勁道,又有粗糧的口感,全家人都特喜歡吃。”

    別看這一碗饸饹面,光面就有好幾種:玉米面、高粱面、蕎麥面、白面、榆皮,每種面的比例也有講究。“為了口感更潤滑,我們在饸饹面里加了白面,但起初做出來的饸饹面總是容易斷,煮出來特別糟。”長陵村永樂饸饹宴經(jīng)理劉樹環(huán)介紹,村里邀請了方圓幾里內會做饸饹面的老人一起切磋,反復改良配方,壓出來的饸饹面終于筋道、不斷頭了。

    做饸饹面離不開榆皮,這榆皮的產(chǎn)地也有講究。永樂饸饹宴的榆皮來自河北蔚縣,因為蔚縣榆皮來自山榆樹,顏色好,揉出來的面黏度高,口感也好。在劉樹環(huán)家的后廚,還有一個傳家寶——流傳了幾代的饸饹床子,用它壓出來的饸饹面,能吃出最淳樸的原味。

    長陵村饸饹宴透著山里人的實在。如果是一家子來這里,每人只要掏上35元錢,就能吃上一桌30多道菜組成的“席”,河菜、冰糖倭瓜、豆面饹馇、炸白薯、水庫魚、燉柴雞、紅燒肉、家鄉(xiāng)腸等等,多數(shù)是城里吃不到的農(nóng)家風味,不夠還可以免費加。如果來的只有兩三個人,也可以單點一碗饸饹面,再配上兩道經(jīng)典小菜,飽了口福還不浪費。

    品嘗過田園風味,步行幾分鐘,就可到達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明長陵。古樸的村落,醇厚的民風,歷史的回味,讓人感覺不虛此行。(楊波 王悅)

    【溫馨提示】

    地址:昌平區(qū)十三陵鎮(zhèn)長陵村(郵局西側)

    電話:60762381 13436803175

    13716100196

    公交:德勝門乘872路長陵下

    自駕:京藏高速昌平西關口出-沿昌赤路直行入七孔橋,按路標行駛即到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qū)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lián)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