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名義下“歇著”的背后
什么是“職場歇著”?即跳槽后、新工作開始前的空白時段。在經歷了“金九銀十”職場跳槽高峰之后,11月,“歇著”的職場人士正多。他們的“歇著”行動多是“國內漫游”或“全球移動”;口頭理由99%是“前段時間太辛苦,先休息一段時間再說。”但是在這個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后,隱藏的真正“歇著”理由是什么?“職場歇著”隱喻的,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跌落還是經歷職場涅槃后的重生?
歇著: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
廣告公司 P先生
我先前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業務。由于我的業績不斷攀高,不僅迅速被提拔為業務主管,而且每回一月一次的全體例會上,感覺老總也很欣賞我。憑借著良好的業績表現和人緣關系,我的工作步伐也越來越大膽。
那一次,因為確實對一個新項目充滿信心,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并堅信完成后很可能為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益,我就不顧老板興趣索然,費盡口舌執意想拿下這個項目。但是萬分的努力卻抵不過老板一口否定的終局性拍板。我當時感覺很委屈,自己也是為了公司的利益,想借著工作的舞臺施展拳腳,卻根本得不到老板的理解和欣賞。一氣之下,我豁了出去,以跟老板大吵一架的形式置自己于死地。當然,吵完架也就不得不辭職走人。我一直對老板的不拍板憤憤不平,同時也擔憂自己前途未卜。為了調整心情,我決定遠渡重洋去異國他鄉度個假,暫時拋開一切緩解自己憤懣的情緒。
我去了瑞士,將一切煩惱凍結在冰天雪地里。回國后本打算重整旗鼓好好求職,出人意料的是,獵頭突然找上門來要跟我談薪資條件。可能是以前的業務表現良好,在同行里建立起了口碑的緣故。經過協商,對方公司居然還答應為我填上了先前的違約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機遇,我不禁覺得豁然開朗。沒想到置自己于死地還真的能后生。
歇著:因為沒想好未來
軟件開發公司 于先生
我本來在一家臺資公司上班,做的是干起活來不要命的軟件開發工作,臺灣老板的苛刻是出了名的,可想而知那兩年是何等辛苦。擁有兩年工作經驗以后,我覺得該鍛煉的都已經鍛煉到了。在這家結構相對簡單且高層領導都是家族衍生的公司里,我也不會再有什么深度的發展,便毅然辭掉了那份待遇還過得去的工作。辭職以后先歇了幾個星期,碰到的人都說我太輕率,尤其是家人常常數落我“高不成、低不就”。于是,我決定出去旅游清靜一下,把先前一直沒有機會休閑的時日都補回來、也把想去卻沒有時間去的地方好好逛一下。
第一站首發西安,本來以為玩幾天累了就回家,沒料到背著包一出走就不想歸來了。順道去了洛陽、泰山、連云港等地。回到上海不出兩個月,我又出發向西南方向奔進。有了上一次的經歷,這一次我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好好把四川和云南玩了一遍。到后來越來越有經驗,開始在外自詡“專業驢友”。就這樣瘋瘋癲癲地玩了將近半年,最后終于以一次西藏行結束了自己的旅游式長假。然后,在家用兩個月的時間“惡補”計算機專業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用調整好的身心和狀態,重新開始職場之路。
在“歇著”的背后藏著什么內幕?
內幕1:保密協議是利劍 快速消費品行業何先生
我原先的公司是行業內非常知名的企業,當時我們簽訂的合同中明文規定:“在你辭職或遭到公司解聘后6個月內,不得以任何形式為公司的客戶工作。否則,公司有權采取相應措施以保障公司本身利益。”但是當初就有那么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跳槽去了我們首要客戶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