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酸梅湯與打冰盞兒

日期:2012-06-1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櫻桃已過茶香減,銅鏡聲聲喚賣冰”這是清代詩人王漁洋寫的《都門竹枝詞》,詩贊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盞兒出售冷飲冰食時的靚景。冰盞兒又稱冰碗兒,是以生黃銅制成的直徑約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不是用它盛冰食,而是用兩只碗疊在一起敲擊作響以代替吆喝。敲打的方法是將一只手的中指、無名指夾在兩只銅碗的中間,用拇指食指護著碗的一側,用小拇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一上一下不斷挑動敲擊,下面的銅碗掂打使碗發出清脆的“得兒錚一錚”的響聲,聲浪有抑有揚有節奏,聞之悅耳別具韻味,老北京時俗稱為“打銅碗兒”。童年時筆者曾有過這樣的一副銅碗,經常在四合院里學著不斷地“錚兒錚”的掂打著玩,后來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為制造軍械槍炮子彈,強行在民間收集銅鐵時被搜走啦,至今想起這獨特的響器甚覺遺憾。

    用“響器”叫賣自己的商品由來已久,宋人吳自牧寫的《夢粱錄》上記載:“紹興年間賣梅花酒之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賣之今之茶肆。”即至少從宋代起,已使用各種響器替代或配合單純的吆喝聲,響器成為商肆商販出售各種小吃,尤其是各種冷食的宣傳方式及廣告工具。到明清及民國時期掂打銅碗已成為出賣冰食類如酸梅湯、果子干、玻璃粉、冰水等小食品專用喚賣的獨具特色的響器,故也俗稱“打冰盞兒”、“打冰碗兒”。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沒帶兵打仗前,曾因暑濕鬧病,自己采集烏梅煮成藥湯,用銅碗服用后治好了病,后來為維持生計也曾販賣烏梅。因此,后世就把朱元璋奉為發明酸梅湯的祖師爺了。民國時期,街市里的冷飲店或干果店里都懸掛一張朱元璋畫像,筆者就曾在花市大街著名老字號——福源長干果店見過此景,其左手握著一個大月牙戟,右手持著兩個深黃色小銅碗。那時一些店鋪在畫像前還常燃著香,供奉著糕點水果。賣主吆喝:“哎,真甜的又涼的酸梅湯喲。”有時還唱:“哎,酸梅湯來真好喝,玉泉山水駱駝馱。那什剎海的冰,干凈又衛生,桂花白糖我往里擱……”

    自春至冬,尤其是在盛夏的深夜里,有些小商販推著兩輪排子車,車上擺滿酸梅湯、紅果糊糊、酸棗汁、江米藕,以及孩童們最愛吃的粽子糖、變色糖球、瓜子等,往來穿梭串胡同。正像《都門竹枝詞》中所寫:“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年少時每當聽到打冰盞兒的聲浪,必跟母親要些錢,與姐弟同跑出家門去買零食吃。我們眼見滿車的好吃食,真想都買回家去呀。而消暑御熱的酸梅湯的確有一定的殺菌和抑制病菌的作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載;“烏梅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并可治霍亂、痢疾、咳嗽等病癥。”小說《白蛇傳》里曾寫了烏梅辟疫的故事。

    相傳清末民初時,前門大街的九龍齋、琉璃廠的信遠齋、西單的邱家小鋪等酸梅湯專營店經營最火。常喝酸梅湯的人都知道,老北京酸梅湯有淡與濃兩種,淡的以前門外的九龍齋為代表:“止渴梅湯冰鎮久,馳名無過九條龍”,其色淺黃而清澈,入口淡遠而清醇。老北京人最喜愛的還是信遠齋濃汁的酸梅湯,其色如琥珀,香厚重,有如蜜汁。相傳信遠齋使用的烏梅、桂花都要選自廣東及杭州著名產地,烏梅要洗凈泡透,并煮爛切碎,再配上冰糖、木樨露、桂花等加水煮透。頭天夜里煮好的梅湯,次日放在盛滿天然冰塊的木桶中冰鎮后,倒入大青花瓷缸內,于午后掂打著冰盞兒出售。

    舊京眾多文人墨客及名伶在琉璃廠淘書后,必到信遠齋飲上幾碗梅湯以解渴。京劇名家梅蘭芳、馬連良、尚小云、譚富英、裘盛戎等,以及作家梁實秋、張恨水都是信遠齋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