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資訊 > 正文

航天誘變育種生根開花 近4年增產糧食3.4億公斤

日期:2006-11-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 ]

  隨著我國第一顆育種衛(wèi)星“實踐八號”發(fā)射升空并返回地面,一個圍繞著航天育種地面研究的聯(lián)合科技攻關正在全國范圍展開——     

航天誘變品種矮稈早熟大豆(右)與相對照的大豆品種  

  航天育種開展全國聯(lián)合攻關

    農民朋友愿望正在變成現(xiàn)實    

    “尊敬的編輯同志:我是一位農民,今年已經75歲了。我這一輩子還剩下最后一個心愿,就是把我們這里農戶種植的薏米種子放在咱們國家的衛(wèi)星上,希望從太空回來后,能夠增加產量。”

    這是遼寧省燈塔市羅大臺鄉(xiāng)邵紅上崖子村村民吳伯侯老漢日前寫給《中國航天報》的一封信。他在信中介紹說,薏米可是個好東西,被稱為米中“人參”,既可食用,也可入藥,國內外的需求量很大,但就是產量太低,因而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在我國廣大農村,有千千萬萬與吳老漢有著共同心愿的農民,期盼能有更好的作物新品種,種出更好的莊稼,獲得更好的收成。

    令人欣慰的是,廣大農民朋友的愿望正在變成現(xiàn)實。9月9日,我國第一顆育種衛(wèi)星——“實踐八號”育種衛(wèi)星,在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實踐八號”育種衛(wèi)星裝載了9大類、2020份生物材料,包括水稻、麥類、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種等152個物種。10月13日,農業(yè)部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召開了“全國航天育種衛(wèi)星返回種子地面育種工作啟動會”,農業(yè)部危朝安副部長、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翟虎渠院長以及有關專家,和來自全國25個省(區(qū)、市)132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210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商航天育種方案。此次會議決定,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牽頭成立“全國航天育種協(xié)作組”,組織全國航天育種科研單位,全面開展地面研究工作。        

  航天誘變育種生根開花

    近4年增產糧食3.4億公斤  

    據國家航天育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研究員介紹,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lián)及美國的科學家就已開始將植物種子搭載衛(wèi)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種子中發(fā)現(xiàn)它的染色體畸變頻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此后俄羅斯等國在“和平號”空間站成功種植小麥、白菜和油菜等植物,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使宇宙飛船最終成為“會飛的農場”,最終解決宇航員的食品自給問題。迄今美國和俄羅斯從事種子搭載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育成應用于農業(yè)的種子。

    1987年8月5日,隨著我國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農作物種子被帶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這是我國農作物種子的首次太空之旅。

    劉錄祥研究員說,航天育種準確來講叫航天誘變育種,就是將種子置于空間環(huán)境中,由宇宙粒子、失重、弱地磁、高真空等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產生變異,世界上目前已有2300多個誘變品種,其中我們國家育成的就有640多個。

    作為目前世界上僅有的3個(美、俄、中)掌握返回式衛(wèi)星技術的國家之一,自1987年以來,我國科學家先后進行了21次農作物種子等生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試驗共涉及70多種植物的1000多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地面種植篩選,已育成60多個農作物優(yōu)異新品系并進入省級以上品種區(qū)域試驗,其中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新品種或新組合30個,包括水稻、小麥、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并從中獲得了一些有可能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產生重要影響的罕見突變材料。

    特別是國家“十五”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農作物航天育種在新品種培育、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yè)化以及航天育種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航天育種中心牽頭的863課題組利用航天技術先后育成并審定水稻、小麥等作物新品種12個,其中“華航一號”和“Ⅱ優(yōu)航1號”等4個水稻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9個新品種申請了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華航一號”水稻新品種在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qū)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lián)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