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資訊 > 正文

“中國計劃”再探極地奧秘 極地熱在全球掀起

日期:2007-03-02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2006年2月9日,我國南極格羅夫山考察隊隊員在采集樣品。新華社發



    2004年7月28日,中國首座北極科考站黃河站落成。新華社發

    3月1日,“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正式啟動。這是我國首次參加國際極地年活動—— 

    中國政府1日宣布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啟動。這標志著第四個國際極地年活動,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拉開了帷幕。

    我國在1984年就進行了首次南極考察,但參加具有125年歷史的國際極地年活動,還是第一次。

    中國“熊貓計劃”成為國際極地年核心計劃之一

    時隔50年之久,又一次國際極地年計劃在全世界鋪開。據了解,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數萬名科學家參加和介入。全世界超過30個國家成立了國際極地年國家委員會,近20個國家制訂了國家計劃。

    在各國科學家遞交的1200項計劃建議書中,國際極地年聯合委員會最終確定了一批核心計劃,“這些計劃讓人看到了人類探索南北極的雄心”。這些科學研究項目覆蓋了170個學科,涉及南極區域的有30個,北極區域的有88個,兩極區域的有42個。

    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中的核心計劃也入選其中。該計劃全稱為“南極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冰穹A斷面科學考察與研究計劃”,其英文簡稱PANDA,恰好是“熊貓”的意思,因此該計劃又被稱作“熊貓計劃”。

    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委員會副主席、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介紹說,“熊貓計劃”將通過一條包含海洋、冰架、裸巖、冰蓋、大氣、近地空間等要素的綜合考察斷面,觀測各圈層相互作用過程,在關鍵地點鉆取冰芯、巖芯、沉積物樣品,將現代過程研究與歷史演變相結合,研究南極地區與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性,預測地球系統科學及其關聯的資源、環境和人口的未來變化趨勢。

    “熊貓計劃”受到了國際社會和科學界極大關注,并吸引了多國科學家的積極參與。

    例如,地質學家們對“熊貓計劃”所要考察的“冰穹A”地區非常感興趣。“他們不僅希望在這里研究古氣候層的變化,還希望通過打鉆、取巖芯來研究整個南極大陸的演變過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海博士介紹說。

    極地科考取得矚目成績,中國科學家期待更多成果。

    和125年的國際極地年歷史相比,中國開展極地考察的時間并不算長,但20多年來,中國的極地事業已經在許多方面取得世界矚目的成績。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北極黃河站,“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形成了“一船三站”的格局。

    我國成功組織了23次南極科考、2次北冰洋地區科考和3次北極科考,積累了大量極地科考經驗和寶貴數據、資料和隕石,尤其是2005年1月18日,第21次南極科考內陸冰蓋考察隊,成功實現了從地面到達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區域,創造了人類極地考察史上的一個紀錄。

    目前,我國兩個常年南極科學考察站都在南極洲邊緣地區,中山站位于南極大陸沿海,長城站位于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端。

    有關人士介紹說,為了進一步拓展南極考察的范圍及所涉及的科研領域,我國第三個南極考察站將建在南極內陸地區,目前正在進行前期論證。

    “有關極地的基礎研究也正在積累階段,可望產生更多的原創性成果。”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惠根說。

    中國作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發起國之一,除了推出“熊貓計劃”外,還將推出北極科考計劃、國內外科學家“互動”的國際合作計劃,以及數據共享和公眾宣傳計劃。一直期待揭開更多極地奧秘的中國科學家們,將因此更充分地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而貢獻力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