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指出,中國發展中存在兩種失衡,一種是過分依靠出口的外部失衡,一種是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內部失衡。他認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對于中國的意義尤為重要。”
不得不說,中國現有經濟的增長模式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迫切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牽引和帶動。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中的經驗表明,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金融、工業、商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明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新興產業帶來的吸引力,正如博鰲亞洲論壇前秘書長龍永圖所言,“一批又一批新興產業在重大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孕育和成長,并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以核心區海淀為代表,以戰略新興產業為支撐,中關村已經成為年收入超萬億的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在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國家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模式與道路,成為我國新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
中關村新興產業政策體系
國家十分看好新興產業所帶來的市場機遇,但是,如何對已有政策進行梳理并加緊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近年來,國家和北京市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關村及核心區發展的政策、法規。去年底,國務院同意中關村開展“1+6”系列新政策試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
加強戰略規劃,統籌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中關村已經形成了“一區十園”復合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布局。核心區海淀也根據自身狀況,制定了本區域的《發展規劃綱要》。從現在開始的10年內,海淀將實施“南優北拓、雙輪驅動”的空間拓展部署,加速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聚集區建設,構筑“南北互動、資源共享、雙輪驅動、協同發展”的空間發展新格局。我們著重考慮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和部署。比如,在產業格局上,在北部地區打造“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新材料、新能源與環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與新醫藥”五大產業板塊。
由于存在高風險和收益的不確定等特征,中小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商業銀行貸款支持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新興產業領域企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非常突出。圍繞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和企業做強做大,海淀園針對創業期、成長期、規模化企業的不同需求特征,努力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的對接服務機制,形成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創業投資與產業投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組合拳”。
在中關村大力聚集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商業銀行專營機構、小額貸款機構、科技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針對創新創業型企業,深入開展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認股權貸款、并購貸款等特色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在運用科技金融創新方面,中關村的政策十分靈活。
此外,中關村以及海淀區還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組織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部市會商聯合支持重大項目、支持創新型企業做強做大、實施關鍵技術示范工程和政府采購、支持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務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優勢
中關村經過20多年的創新和發展,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創新要素。僅在中關村核心區海淀區就集聚了30多所國家重點高等院校、超過150家國家骨干科研院所、6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0多家國家工程中心和100多家跨國公司研發機構。
現在,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高技術服務業為主的大規模產業群已在中關村核心區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優勢開始顯現。
在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領域,海淀園2010年總收入783億元,年均增速30,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大,使得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海淀園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占海淀園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10以上。
海淀園節能環保領域擁有非常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博朗環境在固廢處理方面擁有環保新技術、嘉博文生物在資源化具有技術領先優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在大氣污染監測、水質監測、新興污染物監測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在綜合節能、大氣污染控制、節能服務、水體污染處理和固廢處理及資源化等行業形成了一批領先企業,部分產品已經進入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
新能源領域,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研制出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系統和設備,打破了國際壟斷;智能電網技術取得突破;高效節能、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水處理技術國際領先。大功率風電機組、膜生物反應器、核能控制系統等部分關鍵技術和設備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風電產業在風資源勘探、上游風機組裝制造、控制系統零部件制造、下游風電場開發等鏈條上具有眾多的企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太陽能光熱領域和部分太陽能關鍵部件具有明顯優勢。核能領域集聚了大型央企總部和眾多設計、關鍵設備研發、仿真模擬企業。
2010年海淀園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達到2260億元,“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速18.3。通信產業實現收入789億元,“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速17;極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域已經形成從半導體材料、高端芯片設計、芯片生產裝備到芯片生產等完整的產業鏈條,TD-SCDMA等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標準和核心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進一步增強,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核心區的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實力雄厚。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操作系統和數據庫軟件成功應用于電子政務、行業信息化等領域,在軟件、互聯網服務、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擁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擁有用友、金蝶、神州數碼、瑞星、金山、中科紅旗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
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集中了北京絕大部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成為具有鮮明國際化特征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引領我國高端芯片的自主研發。已形成中芯國際、北方微電子、曙光、龍芯中科、北大眾志、君正、中星微電子、圣邦微電子等企業形成的產業集群。微處理器、多媒體芯片、智能卡、TD-LTE芯片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在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海淀園集成電路產業取得若干標志性的重大創新成果,2000多片龍芯通用CPU芯片成功用于“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園區擁有大批互聯網領軍企業,網絡搜索行業領軍企業百度占國內80的市場份額,集聚幾十家視頻網站企業,電子商務網站占北京市的30,以金山軟件、完美時空、搜狐暢游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網絡游戲企業達到62家。在數字出版、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云計算、互聯網推動終端設備產業持續增長。
核心區在生物制藥、生物疫苗、診斷試劑、生物育種、生物飼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新領軍企業,優勢技術和產品引領全國市場。在基因工程藥物、蛋白質藥物、新型疫苗及診斷試劑、醫療器械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形成了科興、科信必誠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企業。基因工程藥物領域,普羅吉生物的重組蛋白藥物、抗體藥物和腫瘤診斷試劑,蛋白質藥物規模化制備技術,奧源和力公司的腫瘤基因治療藥物,諾思蘭德的重組蛋白和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及產業化,研究水平業內領先。
疫苗、中藥等代表性優勢技術和產品已確立市場優勢地位,并取得了豐厚利潤。和科興生物兩家企業的疫苗產品占我國疫苗市場近13的份額。
在先進制造產業,海淀園擁有大量創新資源,不僅包括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中科院自動化所等一批大學及科研機構,而且擁有國機集團等一批大企業總部和鐵道科學研究院等一批轉制院所。此外,海淀園擁有較強的工程化研發能力,已經建成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板帶生產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實驗室、工程中心。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日趨增強。
北京市一直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重點集聚區。北京市有新材料企業1300家,其中有10家上市公司,海淀園占7家。海淀園新材料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區內擁有鋼研院、中科院、有研院、清華、北科大等一批國內領先的研發機構和高校,具有全球一流的科研實力,人才、技術和信息優勢突出,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產業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創新服務和輻射能力持續增強。海淀園新材料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共有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30余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成果轉化、工程開發、檢測服務等創新服務能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設計環節占據領先優勢。海淀園建立了燃料電池客車動力系統平臺、車用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測試技術平臺和純電動客車研發平臺等平臺,成為國內多數純電動客車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方。純電動車產業鏈初步形成,形成了中紡銳力、精進電機、、北大先行、盟固利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
在國家科技部建立的電動汽車三縱三橫研發體系布局中,依托清華大學、京華客車公司等單位建立了燃料電池客車動力系統平臺,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建立了車用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測試技術平臺和純電動客車研發平臺,目前,國內多數純電動客車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均來自于北京理工大學。
由北京機電研究院、重慶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和技術方三方股東共同出資組建的北京飛馳綠能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研制“京零一號”PEM燃料電池電動中巴車,與北京理工大學及中華汽車廠合作研制“綠能一號”PEM燃料電池電動轎車,與北京二汽綠色電動汽車研究所合作研制“京綠一號”PEM燃料電池電動場地用車,一些主要關鍵原材料已可實現批量生產,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本相對較低,已經形成了從關鍵原材料、幾瓦到幾十千瓦的不同種類燃料電池模塊到燃料電池系統,以及燃料電池的生產、測試設備和燃料電池零部件等一系列的產品,產品涵蓋整個行業。
在剛剛舉行的中關村論壇上,中關村管委會相關人士指出,未來,中關村將集聚人才與錢財,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重點,打造一批又一批具備國際知名度的企業,發展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從而撬動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