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賣場 > 正文

火爆的中關村電子賣場已不再新的挑戰值得期待

日期:2011-08-19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字體: ]

 中關村一直都是北京的IT產品重要集散地。過去,來自全國各地的供應或采購電子產品的人潮每天在中關村熙來攘往,忙碌的場景一度成為中關村的標志性景象。然而近期筆者在中關村賣場里發現,以往的火爆場面已經不復存在,夏日炎炎,可是如今的中關村賣場卻在“過冬”。

  冷清的賣場

  近日,筆者分別走訪了中關村的科貿、鼎好、海龍和中關村e世界等幾個比較知名的賣場,結果發現,與往日銷售的火爆場景相比,今年暑期中關村電子產品卻沒能“火”起來。

  在中關村科貿電子城一樓銷售手機的賣場里看到,除了一些寫著“蘋果”、“越獄”、“維修”等字樣的商鋪顧客較多,大部分的柜臺前都只有零星的顧客。在二、三層賣場里,除了銷售電腦配件、打印機和從事電子產品維修的店鋪內有些顧客,很多店鋪都冷冷清清。店員們有的在閑聊,有的在打撲克,還有的玩電腦游戲打發時間。

  在自動扶梯上,剛到二樓筆者就被幾個招攬生意的店員圍住,他們熱情地詢問筆者要去哪個區域,想買什么產品。筆者問他們一天能招呼多少客人,一個小伙子表示,“一天能招呼到10個顧客就不錯了。”我們在隨后的近半小時里觀察發現,客流非常冷清,那幾個店員沒有成功招呼到一名消費者。

  在賣場四層一家從事DIY裝機生意的店鋪前,筆者借口想裝電腦進去問:“暑期人該挺多的,怎么沒顧客呢?”店員說:“不光我們一家生意不好,您可以看看旁邊幾家,都是一樣的情況。”筆者看到環形的賣場里,大多數店鋪門可羅雀,店員們也無所事事。這位店員告訴筆者:“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裝5臺電腦,生意不好時最多也就兩三臺。”他還表示,由于價格透明,現在一臺電腦他們只能賺上不到一百元。

  在鼎好電子城的三樓,筆者看到不少空柜臺貼出了“出租”的字樣,一家經營品牌筆記本電腦銷售的店鋪員工說:“現在生意沒以前好做了,過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銷售二十幾臺,現在一天最多也就賣6、7臺,一個月還有近十天的‘白板’(零銷售)。”

  鼎好電子城市場策劃部的李女士告訴筆者,據賣場監測,今年這里的人流量比去年每月下降了約1萬人次。海龍電子城媒體外宣部的高女士則說:“我們的客流量同比變化不大,但環比卻下降了。”科貿電子城市場策劃部的朱女士也承認,近期對客流量還未統計,但“銷售額確實下降了。”

  產業轉型與激烈競爭是主因

  原本應該是電腦產品銷售旺季,為何賣場里一片冷清?帶著疑問,訪者展開了調查。結果發現,如今中關村賣場的冷清,并不意味著電腦產品的銷售遇冷,其中既有中關村的結構調整大背景,也有電腦產品銷售模式的悄然變局。

  首先,中關村所在的北京市海淀西區的業態調整是中關村賣場不“火”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悉,2009年海淀區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中關村西區被定位于建設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顯然,電子賣場這種以零售為主的經營內容,已經不屬于這一區域重點開發的產業類型。2011年5月底,海淀區又發布了《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規劃(2011年~2015年)》。規劃提出,今年內,海龍、鼎好等大廈的商業面積要減少至50%以下,通過置換賣場空間,要淘汰現有的那些“不受鼓勵”的業態,更多引入“鼓勵類”業態。看來,如今中關村賣場的冷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其次,日益成熟的網上電子產品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與賣場形成了競爭,奪走大量客戶已是不爭的事實。科貿電子城市場策劃部的朱女士告訴筆者,市場份額就像一塊蛋糕,賣場就像盤子,現在盤子在不斷增多,蛋糕的大小卻沒怎么變。在她看來,網上非常活躍的淘寶、當當、京東等網絡商店已經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此外,由于網上大量披露電子產品的報價,電腦配件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到了一個很小的空間。如今,許多電腦及配件的價格幾乎是透明的,商家和消費者在電子產品的價格信息上保持對稱。相對而言,網上銷售電子產品的成本較低,而賣場的商家不僅要考慮店鋪租金,還要考慮雇傭員工工資等的開支,因此產品價格很難與網店的報價競爭。一位鼎好商鋪的店員告訴來訪者:“假如一臺電腦的進價是5000元,網上的賣家加10塊錢就開賣,而我們根本做不到。”

  調查中發現,中關村附近賣場眾多,而且中關村如今也不再是北京電腦銷售的“獨一份”,在北京城區的許多地方,都有了IT產品的賣場。包括國美電器等電器產品賣場,如今也開始銷售手機、電腦等產品。一方面中關村里相聚不到百米的地方就密布著多家賣場,市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隨著其他地方的賣場也相繼開業,顧客就逐步被分流了。

  賣場也可以借網店“加分”

  中關村賣場的降溫,對商家而言或許是“過冬”,但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卻未必是壞事。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看到,過去交通擁堵的中關村地區,由于客流不再密集,如今交通狀況有了好轉。賣場推出了各種營銷活動,幾乎每個賣場都有暑期消費優惠,有的賣場則把營業時間推延到晚上9點,這些都意味著服務質量的提升,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

  面對中關村賣場不“火”的現狀,個別商戶已經萌生退意,但大多數商戶表示將繼續經營,他們選擇“堅守”的理由是電子產品銷售盡管利潤很低,但還是有利可圖。筆者發現,許多中關村的商家也開始在網上開設網店,把網上銷售作為一種銷售渠道,用以彌補賣場銷售量不足的問題。一些店主告訴筆者,他們還為此學到了很多營銷經驗,比如他們發現,電子產品銷售中,如果網上開店的同時,有一個實際存在的實體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網店提高信譽,讓顧客打消顧慮,從而大大增加產品在網上的銷售量。科貿電子城市場策劃部的朱女士說:“賣場內的實體店鋪大多是‘公對公’的銷售模式,許多交易產品的數量較大,交易洽談就需要實體場所,并且賣場提供的進貨、發貨渠道和倉庫保管等優勢也是單獨一個網店所不具備的。”

  如今市場日益細分,需求越來越多樣,過去火爆的中關村電子產品賣場在新的挑戰面前該如何應對,或許值得期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