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金臺園,陽光那么燦爛,思想的火花在這里碰撞。
8月29日,作為“人民日報金臺行”系列活動的第四場,70余名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行業前沿的“弄潮兒”走進了人民日報社。同樣年輕、同樣富有激情,在這里,他們零距離接觸到了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并進行了真誠而深入的溝通。
人民搜索、人民網、人民日報夜班編輯平臺、人民日報國際部、人民日報評論部,每到一處,這些日常與高科技為伍的年輕人們,都會拿起手中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拍照、發微博。報紙、網絡、官方微博,他們用“耳目一新”來表達對人民日報立體傳播新格局的全新感受。
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金臺園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他說:“互聯網的普及、高新技術的催生,使輿論的形成和傳播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社會已進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媒體進入全媒體時代。”他坦誠地表示,“我們不能只報道高新技術,自身也要高度重視和運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我們注重兩方面建設,‘強魂’和‘健體’,既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加強內容建設,見證歷史進程,推動時代進步,也要依靠技術來擁有強大的傳播能力和引導能力。”
“聽了鄧亞萍的介紹,我對即刻搜索有了新的認識,沒有想到它發展得這么快!”“人民網是我每天必上的網站!”這些年輕的科技從業者們,帶著強大的好奇心,邊參觀邊和工作人員交流。
“中關村的發展和人民日報有著不解之緣。”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表示,“中關村從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高科技園區開始,到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我們發展的每一步,都有人民日報的高度關注、大力支持。人民日報的報道、分析評論,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在座談會上,大家暢所欲言,表達對人民日報的新感受,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民日報的軟實力”、“如何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更好地引導輿論場”、“如何從技術層面擴大人民日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等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說:“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民日報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辦報的改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也以客觀卻不刻板、嚴肅卻不拘泥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贊賞。”
“我個人是人民日報的粉絲,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人民日報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將新媒體作為更加有利的發聲陣地,這是我們科技人員特別值得欣喜的地方。”啟迪控股總裁助理杜朋感慨道。
人民日報年輕的編輯記者群體,讓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祁燕感到很吃驚,“我們IT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很年輕,我們經常很自豪地說,我們平均28歲、29歲。但你們要做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的工作,30多歲真是很年輕了。”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助理、高級總監宋濤建議道:“我覺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定要堅持和網民的互動路線。同時,包括微博和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要加大推廣力度,提升用戶體驗,包括通過推送的技術,讓用戶及時了解要聞,進一步實現影響力的擴大。”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米博華說:“人民日報擔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文明正氣,化解社會矛盾,增加社會共識的重要使命。十年來,人民日報的發行量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增強,說明主流平面媒體仍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當然人民日報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一張報紙,而是包括海外版、人民網在內的報刊網組群,并且在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人民網今年成為上市公司,這是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大亮點。像微博這樣的自媒體,人民日報也積極參與,進行大膽嘗試。把宣傳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與時代發展同步伐,以改革創新促發展,這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深切地認識到,只有掌握主動權,占據制高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報的作用,滿足讀者需求,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
中關村高新技術人才緊湊而充實的“金臺行”行程告一段落。“這次來訪只是一個開始,我們以后一定會繼續關注這里的人,這里的事,關注人民日報。”一位同行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