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洋天使”闖蕩中關村:靠譜創業者越來越多

日期:2012-09-22  來源: 北青網
[字體: ]
■易可睿說:“中關村的環境最讓我感到舒服。”

 

  易可睿說:“中關村的環境最讓我感到舒服。”

  2005年夏天,希臘人Chris Evdemon第一次來到北京時,他沒想到在這一呆就是七年,并且還有了一個中文名字“易可睿”。在這七年里,易可睿在中國投資了7家公司,三年前和李開復等人聯合創辦了創新工場,成為一名活躍在中關村地區的天使投資人。

  回顧過去七年時間,易可睿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在一個正確的時間(移動互聯網興起),來到了一個正確的地方(北京中關村),干了一件正確的事情(做天使投資)。每天能夠和中國的創業者們共同成長、進步,這是易可睿工作中最大的樂趣。

  “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在中國做天使投資人,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易可睿說。

  事紀

  ■“洋天使”初闖中關村

  2005年,易可睿帶著他在希臘開公司掙到的第一桶金來到新加坡念MBA,當時有兩個已經畢業的校友在北京中關村創業,邀請易可睿趁假期來中國看看,剛剛來到亞洲的易可睿覺得什么都很新鮮,對中國更是好奇,于是答應了校友的邀請。

  易可睿來到“村”里后,發現這里的現代化程度完全超出他的想象,而且他立刻喜歡上這里的氛圍,“我能感受到中國年輕人身上那股強烈的創業激情以及對成功的渴望。在希臘、新加坡這些國家,年輕人生活得很舒適,沒壓力;在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在勤奮地工作,這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就這樣,易可睿加盟了校友的那家創業公司,同時在中國尋找一些投資機會,“我在新加坡曾加入一個天使投資俱樂部,投了幾家公司,收獲還不錯。中國市場這么大,所以機會比新加坡肯定要大得多。”

  像易可睿這樣的天使投資人,是指以投資初創期公司為主的投資人,投資金額相對較小,風險大,但如果被投資對象創業成功,天使投資人的回報率非常高,所以如何尋找靠譜的創業者,對于天使投資人十分重要。

  “剛來中國時我不會說中文,接觸的創業者主要是在中國的老外、海歸或者外籍華人,圈子比較窄,所以我開始努力學中文,擴大社交網絡。”很快,易可睿發現中國創業市場有很大的空間,于是他辭去了工作,專心在中關村地區做起“天使”來。
 ■北京的靠譜創業者越來越多

  六七年前,天使投資在國內還是個新生事物,因此如何尋找創業者并獲得他們信任,都是易可睿當時必須做的功課,但這還不是讓他最苦惱的,“周圍的天使投資人太少,沒有新加坡那樣的俱樂部組織。”

  易可睿說,在新加坡的天使投資俱樂部里,他可以認識許多本地投資人,和他們一起投項目,看看本地創業者有什么想法,關心什么問題,“這對于新的天使投資人是很重要的,但當時中國沒有這類組織,所以起步非常難。”

  不過這一情況這幾年大有改觀,在北京有徐小平、薛蠻子、李開復等十余位著名天使投資人成立的“天使會”,還有一些車庫咖啡、3W咖啡這樣更小規模、更本地化的天使投資平臺,“這方面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

  易可睿認為,最近幾年北京的創業者進步更大。2005年他剛開始做天使投資時,很多創業者都不了解天使投資,不知道怎么談判,不清楚該選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不了解怎么給創始團隊分配股份。

  “現在北京逐漸有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創業的人,這種現象非常好,創業者越來越有經驗,還可以帶動更多的人。”易可睿介紹,目前創新工廠里就有許多項目創始人既有大公司背景,又有創業經驗,在他們看來這些人正是靠譜的創業者。

  ■“我喜歡中關村的環境”

  “不管是對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環境都是非常重要的。中關村聚集了最高新的技術和全球各地人才,是亞洲最有吸引力的創新環境。”易可睿在歐洲、新加坡、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工作過,他認為中關村的環境最讓他感到舒服。

  今年4月,創新工場搬到了鼎好大廈,辦公場地達到了7000平方米,成為中關村西區最大的高新技術孵化器。易可睿說,從基礎設施和硬件條件來說,北京的創新環境非常好。

  他認為,中關村的創新循環機制正在逐漸形成,當成功的創業者退出原有項目后,他們會繼續創業或輔導其他人創業,這一點美國的硅谷做得非常好,“這兩年,中關村也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此外,國內創業者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變好,“過去中國大公司什么產品都要自己做,但近兩年這些公司都在轉變,開始嘗試投資、嘗試收購,這意味著創業者的成功機會更大。”

  實考

  中關村成為

  高科技創業首選地

  如今提到中關村,人們最先想到的早已不是當年的“電子一條街”,這里匯聚了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人才,以及數量眾多的孵化機構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在創業者看來,中關村無疑是國內高科技創業的首選地。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對高科技人才給予高度重視。200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視察中關村的國際孵化器有限公司,他與在此創業的20位歸國博士交談時指出,當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在生氣勃勃地向前發展,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目標,這為廣大的科技人員,包括歸國創業的留學人員展示才干、建功立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遇。

  在美國硅谷從事多年尖端IT研究的楊大川博士正是在2003年回國創業,他說:“中關村不僅是一個人才的樂園,更是一個創業者的樂園。這里不僅人才資源豐富,而且全國40%的風險投資聚集在此,企業融資不愁沒資源。同時創業人員也很多,有利于我們這些創業者之間進行交流。”

  易可睿向記者介紹,近幾年百度、騰訊等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有實力從微軟、谷歌、蘋果等硅谷領軍企業挖人才,“既有做技術研發的,也有做投資并購的,這些有海外背景的人回來工作一段時間以后,不少人開始創業,能夠帶給其他創業者更好的經驗。”
言錄

  將中關村打造成人才戰略高地

  【采訪對象】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 楊建華

  記者:中關村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將如何抓住這個機遇?

  楊建華:中關村要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第一,要有大量的高端創新要素在中關村高度集聚;第二,中關村始終堅持輻射帶動基本職能,發揮好戰略新興產業資源的同時輻射帶動周邊甚至全國的產業發展;第三,要有大量的國際化要素在中關村高度積聚。其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

  去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涵蓋6項重大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支持政策,提出中關村將在2015年全面建成國家級人才特區,聚集包括海外留學人員在內的5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戰略高地。

  今后中關村將進一步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在戶籍、出入境、醫療、保險、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給予政策傾斜,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人才培養、任用、評價、激勵和流動制度。

  家國十年·年表

  ■2006年2月

  國家發改委頒布2006年第3號公告,公布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面積23252.29公頃,初步形成一區多園多基地空間布局。

  ■2008年12月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啟動,簡稱“千人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學科、實驗室以及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引入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2010年12月

  國務院同意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先行先試新政策。“1”是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6”是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中央單位股權激勵審批方案、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體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實施6項新政策。

  ■2011年3月

  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2年8月

  中關村示范區宣布啟動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以充分發揮中關村的創新資源密集優勢和科技金融領先優勢。

  ■數字

  截至目前,北京地區共引進“千人計劃”入選專家629人,其中78%在中關村。

  ■制圖/陳波

  ■易可睿說:“中關村的環境最讓我感到舒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推薦閱讀
精彩推薦
商城打折熱賣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