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中關村海淀園為園區企業舉辦“國際化人才實訓班”

日期:2013-02-02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日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海淀園為園區企業舉辦“國際化人才實訓班”。實訓班采取師生互為學長、互為教練、互為啟發的方式,引導學員在實戰案例中逐步了解和熟悉國際化的思維方式。

  此次實訓班旨在搭建一個符合企業國際化需求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通過學員與老師間及學員間的國際化思維碰撞、經驗交流,達到促進方法共用、資源共享,增長國際化常識,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的作用,以發掘和聚集一批具有國際化能力和實戰經驗的企業和企業家,逐步形成中關村國際化軍團。

  來自海淀園十百千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和重點企業的幾十名負責國際化業務的高層管理人員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期間集中授課3天,之后每個月實戰演練課程一次。

  “企業的國際化,‘人’是決定因素。”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剛在授課中表示,目前許多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主要缺乏足夠數量、優秀適用的國際化人才,有些企業在國外建有辦事處,但一個國際部門沒有幾個人既懂外語、法律,又懂財務。

  “中石油為了在俄羅斯、東亞開發,早早派了大量的人到俄羅斯學習俄語。”趙剛舉例,吉利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聘請國外投行為其進行專業咨詢,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尚缺乏這方面的國際化人才。

  培訓班學員、北京雷力農用化學有限公司國際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段海光表示,企業要走出去,必須及時拿到大量的市場信息及基礎數據,并熟悉當地的相關法規政策,“而目前我們對國外市場信息及數據收集比較困難,主要的渠道是通過當地大使館的協助,除此之外,就不知道還有哪個平臺能為我們提供信息”。

  “我希望經常參加此類‘國際化’的專題培訓班,以今天的培訓為例,我們從專家的講解中才了解到,其實有許多機構掌握著大量的信息,只是雙方沒有溝通渠道。” 段海光說,培訓教學中,大量的具體事例也指導企業如何借鑒經驗,吸取教訓。同時,此類培訓為我們學員之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做到資源共享,方法共用,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我國應該設立更多的服務性機構為企業國際化進行法律、金融、專利等專業服務。”趙剛表示,中關村海淀園在自覺實現從政府部門到創新主體的蛻變,從幫助園區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到自身國際化角色的演變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便于拓展和移植。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