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飄揚在科技體制改革潮頭的旗幟

日期:2013-11-26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 ]

 如果說,安徽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起點,那么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就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起點。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再到中關村科技園區,直至今天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同發展歷史時期一次次名稱的變更,也意味著中關村在體制機制方面的重大創新和變革。

  30多年來,中關村一直挺立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潮頭,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關村是飄揚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潮頭的一面旗幟。

  改革的先鋒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那個改革激情燃燒的歲月。

  1980年10月23日,在中關村一個破舊倉庫,誕生了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它是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與6名科技人員一起創辦的。

  被稱為“中關村第一人”的陳春先為何要從科研院所走出來創業?原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陳春先1978年至1980年間3次考察美國硅谷和128公路等地,當他看到那里云集的數百家高科技企業,一批批科研成果迅速完成了產業化、市場化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后,被深深震撼了。

  “中關村的人才密度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潛力沒有挖出來。”懷著一種使命感,陳春先決定在中關村地區建立“技術擴散區”。

  30多年前,創辦這樣一個不要國家撥款、不占國家編制、自愿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辦企業可謂石破天驚。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出臺,拉開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全面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這一輪改革的基本點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承認技術的商品屬性,開拓技術市場,促進技術和經濟的結合。

  在改革號角的感召下,以柳傳志、王洪德、段永基、張家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從大院大所走出來,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

  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附近聚集了“兩通”、“兩海”以及聯想等近百家民營科技企業,被人們稱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民營科技企業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科研機構和國營企業,為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創新和發展。1987年,中央辦公廳組織7家單位聯合成立調研組,開展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研工作,形成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該報告評價:電子一條街的發展沖擊了舊觀念,沖擊了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舊體制,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國高技術產業起步和發展的新路子,為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此基礎上,國務院于1988年5月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示范區前身)成立,同時,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奠定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現行政策的基礎。由此中關村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和中國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驗區。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歷史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碰撞最激烈的時候,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探索。試驗區如果不去探索,不去改革,不去試驗,就沒有生命力。”這是25年前胡昭廣在應聘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辦公室主任時激情洋溢的面試發言。

  胡昭廣參加的這次面試正是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試驗區辦公室工作人員。在當時,這是對傳統政府公職人員任命制的一大突破。胡昭廣后來成為中國第一家高新區的第一任主任。

  25年來,中關村始終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在企業產業制度、股權激勵、稅收政策、創業投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科技經費管理、政府采購、工商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科技中介服務、信用體系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有效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結合,同時,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積累了經驗。

  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企業、第一個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人投資機構……中關村創造諸多的“第一”,本身就是一個沖破舊的藩籬、不斷解放思想的改革歷程。

  梳理中關村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們不難發現:中關村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更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關村的發展道路,是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市場的力量

  2013年9月30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

  值得一提的是,柳傳志、李彥宏、雷軍等企業家在中關村展示中心為中央領導作現場展示和介紹。這三位都是在中關村創業并最終大獲成功的優秀企業家。

  如今被稱為IT教父級企業家的柳傳志,是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1984年,他“下海”創辦聯想,經過近30年的打拼,聯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PC生產廠商,并于2008年躋身世界500強企業。

  深諳市場力量的柳傳志近日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提出要讓市場成為主導,一旦如此,企業家的作用就得以充分發揮。”

  “持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持續打破體制機制束縛、不斷釋放創新創業活力;持續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業生態系統、培育創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對于柳傳志等一批成功的科技企業家為什么會在中關村誕生,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這樣概括其中的關鍵因素。

  如今,中關村聚集了2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近2萬家高科技企業;共集聚國家“千人計劃”人才703人,占全國的21%,企業擁有包括海歸創業人才、博士學位以上人員等高層次人才超過3.5萬人。科技金融信貸專營機構已達到40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24家。這里還活躍著百余家協會組織、80余家產業聯盟。

  創新要素的大量聚集和高度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有效促進了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深度結合,形成了一批新興產業業態,催生了小米、京東等一批快速成長的科技型領軍企業。

  “改革創新激發了創業自由與發展活力。”在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看來,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國家高新區“站在國家和社會的改革潮頭,通過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了人、解放了科技生產力,形成了創業自由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局面,推動了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

  市場一旦掙脫束縛,就會迸發夢幻般的活力,滾滾財富在創新創業中奔涌而出。

  25年來,中關村企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6.6%,占全國高新區的 1/7;2012年,中關村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27.4%;中關村224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達到1.34萬億;2013年前三季度,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19437.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良好的創業生態系統

  讓很多慕名來到中關村學習參觀的地方領導感到納悶的是,中關村管委會竟然沒有一個負責招商引資的機構。在這些地方領導看來,“招商引資”是他們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往往要花很大精力去找項目、找資金。

  郭洪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利益主體分散化,政府更重要的是扮演一個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營造者的角色。

  “近年來,中關村管委會的工作重點也在不斷完善。現在管委會的工作重點,不僅包括對具體項目的支持扶持,而且還包括推動環境的營造、平臺的搭建、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篩選優秀的企業不能由政府來包辦,政府的工作是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形成一個有利于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的篩選評價和發育的機制,這樣才能真正培育和篩選出最具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還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中關村的體制機制改革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支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黨中央、國務院先后8次就中關村的創新發展做出重大決策部署。

  1988年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奠定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現行政策的基礎。

  1999年國務院批復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在中關村實施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開啟相應的支持政策。

  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做強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若干政策措施的會議紀要》,出臺了8條具體支持措施。

  200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10年國務院決定在中關村進行“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試點,開啟了中關村改革創新的新局面。

  2011年,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成為中關村發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2012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至此,中關村示范區由“一區十園”發展到“一區十六園”。

  “很多人以為中關村出臺的很多政策就是給企業優惠,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解釋,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實際上是尋求體制機制改革,意在打破妨礙創新要素流動的障礙和壁壘,大力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的對接與融合。如大家所熟悉的“1+6“系列政策,其中的“1”是要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通過整合資源,特別是體制內資源,把19個國家部委和北京市29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跨層次、跨部門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采取“一條龍”服務的方式,來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和服務于創新創業活動,大大提高了協同創新的效率和效果。

  曾經參與當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研、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原副主任于維棟將中關村的體制機制改革比喻成“一塊具有導向性的鋪路石”。他說:“中關村最主要的貢獻是其發展模式的帶動作用: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目標,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著力于服務,中關村模式代表了中國發展知識經濟的新路。”

  創新創業的策源地

  2013年11月11日,中國人的購物狂歡節,無數消費者守在電腦前狂掃心儀的商品。

  從天貓公布的數據來看,“雙11”當天小米以5.5億元的銷售額排行第一。

  小米是中關村一家創立僅僅3年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以自主研發軟、硬件一體的小米手機為主營業務。

  對比一騎絕塵的小米和中關村元老級企業聯想:從1984年創辦到1998年實現年收入100億元,聯想用了15年時間;而2010年創辦的小米公司只用了3年就實現100億元目標。

  科技部部長萬鋼注意到了這兩家企業不同的成長過程,他認為這表明“中關村示范區創新的效率在迅速提高。”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關村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300余項,約占全國40%。這里每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4000家;萬元增加值能耗約為0.08噸標準煤,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0;R&D經費支出相當于增加值的10.5%,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5.3倍;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占全國1/3。

  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到生物產業集群、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從新材料產業集群,到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從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中關村已經形成了七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態勢,成為新興產業策源地。

  中關村的自主創新之花,更是在全國落地結果,成為推動中國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2012年,中關村及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459億元,占全國近40%,其中80%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認為,近年來,中關村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家自主創新源頭地位更加突出,產業規模和人均效益持續攀升,潛力企業持續涌現,領軍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跨區域引擎帶動作用逐步顯現。

  中關村創新創業熱潮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今年7月,有著110年歷史的國際權威科技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文章稱:“北京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北京的創業者未來或許將可以挑戰硅谷在創新方面的壟斷地位。”

  “北京的創業生態系統,令波士頓和西雅圖黯然失色。”被譽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著有《硅谷秘史》的史蒂夫·布蘭科在對中關村進行了專門訪問后稱贊。

  改革創新再揚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25年來,雖然中關村在如何理順政府、市場和企業等方面的關系做了許多探索,但是,“面向未來的中關村,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郭洪說。

  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所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在“1+6”政策基礎上,今年9月,國家相關部委又出臺了“新四條”,再破科技體制堅冰,支持中關村鼓勵創新創業。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進一步推進市屬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機制變革的相關意見。

  記者從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中關村也將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好“1+6”和“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抓緊推進市級層面先行先試和政策突破,讓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更加遵從創新的本質和規律。

  展望未來,到2020年,中關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人將這一目標細分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強大引擎、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我國科技創新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

  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中關村將努力在全球坐標系中找準定位,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描繪出了新的改革藍圖,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中關村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關村改革和創新軌跡

  1980年,中關村誕生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實體,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

  1986年,北京市政府頒布規定,首次提出要指導幫助集體、個體科技機構發展。

  1987年,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開創性提出了“四自”經營原則。

  1988年,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示范區前身)成立,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新區。

  1988年,中關村誕生我國第一部高新區條例,規定對新技術企業在所得稅減免、基建等方面實行優惠。

  1993年,中關村誕生首家上市企業,也是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民營企業,探索出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成功模式。

  1994年,中關村首家私營企業被批準為新技術企業,獲準享受稅收優惠。

  1997年,中關村誕生北京首個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園,推出有效措施吸引留學生回國創業。

  1999年,中關村開始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進入了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新階段。

  2000年,中關村誕生了我國第一部科技園區條例。此后誕生了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以無形資本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

  2005年,中關村開始享受規劃、創業投資、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股權激勵、政府采購等8項政策。

  2009年,中關村成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0年,中關村建設我國第一個人才特區,構筑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2010年,中關村率先實施“1+6”先行先試政策,打出了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組合拳”。

  2010年,中關村誕生第一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依據條例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登記為社團法人的產業技術聯盟。

  2011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布,提出要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2012年,中關村率先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力爭早日實現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的緊密結合。

  2012年,中關村調整空間規模和布局,中關村政策范圍覆蓋北京16個區縣。

  2013年,中關村試點實施中關村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試點等四條新政策,在新一輪改革中再破科技體制堅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