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jschina.com.cn/0/21/27/98/21279838_830227.jpg)
面前的這個小伙子,眼神銳利,眉毛濃黑。別看他只是淮工土木工程學院一名大三學生,卻有著超脫同齡人的成熟與淡定。1991年出生的他,被同學們稱作“韋 大神”。的確,韋瑋有著過人的本領:新媒體技術被他掌握得非常熟稔。現在,正讀大三的他,已經被北京中關村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看好,今年暑假就要前往北京先 行從事兩個月的新媒體技術工作。公司給他開出的畢業薪酬也非常誘人,“年薪相當于北京技術人員的平均水平。”韋瑋很低調。
壯族小伙喜愛新媒體技術
韋瑋是廣西百色人,一個壯族小伙。高二那年,韋瑋開始關注網站制作,并通過網絡向一些“高手”求教。當年,韋瑋制作的一個介紹廣西壯族民俗風情習慣的網站,拿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小學生網站制作大賽二等獎。
進入大學后,一直對新媒體技術感興趣的他,將這一興趣堅持了下來。課余時間,他基本都在研究新媒體技術。目前在淮工土木工程學院讀大三的他,專業與新媒體技術一點也不沾邊:港口航道工程。
“選擇這個專業,是看好了其發展前景。”韋瑋說,港口航道工程屬于“綠牌”專業,競爭壓力小,發展前景好,畢業后好找工作。
“當別人覺得微博、微信好玩時,我會思考其背后是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實現這些功能。”從高中時代起,韋瑋就是班里最早接觸新媒體技術的人。進入大學后,韋瑋擁有了更廣闊施展才華的平臺。
校方官微成施展才華平臺
大二那年,校團委成立了新媒體發展中心,喜愛新媒體技術的韋瑋,自然而然加入了這個團隊,負責官方微信的技術開發和升級。
新媒體發展中心剛成立時,僅有十幾個人。遇到技術難題,韋瑋就去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材料。通過“實踐+經驗”,韋瑋成長得很快。
“之前的技術平臺只是簡單地推送微信。后來,我帶領團隊開發了系列服務功能,比如空教室查詢、圖書館圖書查詢等。”對于韋瑋來說,這些功能開發都不算難,“做新媒體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個效果預期,然后就是要有一定的耐心。”
比如空教室查詢,有的同學查詢3號樓,系統只默認阿拉伯數字。“我需要搜集齊所有的3的表達方式,然后讓系統把這些3在后臺自動轉化成阿拉伯數字3,這樣大家無論怎么搜索,都可以找到空教室。”韋瑋說。
除了校團委微信,韋瑋還負責學校另外兩個官微的技術。“可以說,3個校方微信平臺鍛煉了自己。”韋瑋開心地說。
現在,校團委的新媒體發展中心已經擁有100多人、3個部門。這與韋瑋的影響不無關系。“我會定時開班講課,把我自己所掌握的新媒體技術傳下去。”韋瑋說。
大三就被北京的企業選中
在學校里,同學們對他的稱呼都是“韋大神”。被稱作“大神”,自然是有過人之處的。
大一那年,韋瑋不僅通過了全國計算機二級,還在學校每年都舉辦的計算機操作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獲得了計算機免考“金牌”。從那以后,“韋大神”的稱呼就在同學間蔓延起來。
韋瑋所在的樓層有30間男生宿舍,只要誰遇到電腦問題,大喊一聲“韋大神”,韋瑋就會熱心幫忙解決。“大部分問題都能在15分鐘內搞定,對我而言都是小case。”的確,韋瑋曾經僅利用3個晚上就做出了微信服務號,這個速度,讓學校老師都頗為驚嘆。
別看韋瑋一心撲在新媒體技術上,他的專業成績也不賴,一直排在班級中上等。只不過,韋瑋將別的同學打游戲、談戀愛的時間都用在了新媒體鉆研上。
從大一下學期開始,靠著手中的技術,韋瑋就沒再向家里要過一分錢,所有的學費、生活費都靠自己賺取。今年3月份,韋瑋這個“種子選手”更是被北京中關村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看中,并在3月份進行了面談。
“約我見面的是公司主管。他認為我做事情很認真、效率高,但還需要在細節方面多一些考慮。”韋瑋說,現在公司已經和他達成初步意向,今年暑假期間先去北京工作,等畢業后簽正式合同,年薪達到北京技術人員的平均水平。
韋瑋說,他看好新媒體的發展前景。“我覺得傳統媒體必不可少,新媒體無法取代傳統媒體,兩者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韋瑋說,這些年來最大的收獲便是新媒體帶來的求知欲和前瞻性,這些都將使其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