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海蘭信:引領智能航海之路

日期:2015-04-18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制造的首套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近日成功應用在兩條揚子江64000T散貨型遠洋商船上。 這標志著國內船舶通信導航系統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了歐美國家的壟斷格局,推動了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的發展。

    國內首套自主研發智能通信導航系統

    揚子江船業集團是國際知名造船廠,率先使用海蘭信首套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對推動國內船舶配套關鍵設備國產化率提高具有深遠意義。

    64000T 項目船東——上海潤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反饋,開船2個多月以來,海蘭信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在使用過程中性能穩定、使用狀態良好、操作方便。船 東還表示,以前的通導系統需要幾個人配合使用才能達到效果,而海蘭信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具備多功能工作站特點,且每個多功能工作站都能實現航 線規劃、航線監控、避碰、航跡控制、航行數據顯示與管理、智能報警等功能,能有效減輕船員負擔,實現智能化一人船橋駕駛,加強航行安全。

    從具有航跡控制功能的船舶操舵儀(SCS)、滿足IMO標準的導航雷達(RADAR)、全數字化羅經系統(GYRO)、新標準電子海圖顯示 與信息系統(ECDIS)、新標準船載航行數據記錄儀(VDR)等系列航海電氣產品到今天的“智慧橋”(INS),海蘭信作為航海智能化與海洋防務信息化 領域的民族企業,已成功實現了從單一自主產品供應商到系列化自主產品供應商、再到高技術含量的系統集成服務供應商的轉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獨具特色的“啞鈴”型跨國合作研發模式

    作為國內航海智能化與海洋防務信息化領域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海蘭信遵循“自主研發為基礎、國際合作創一流”的研發理念,以“船舶導航信息 技術工程實驗室”為龍頭,匯集了近百人的國際化研發團隊,致力于航海智能化與海洋防務信息化產品的研發。早在2004年,海蘭信成為中國海軍指定供應商, 取得國家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通過國家二級保密資格認證、軍品質量管理體系、海軍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標志著,以海蘭信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生產的產 品已經具備了為公務船通信導航的能力。

    據了解,多年來,海蘭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啞鈴”型跨國合作研發模式:“啞鈴”一端,是意大利研發團隊,承接北京研發中心部分核心技術的研 發工作;“啞鈴”另一端,是俄羅斯圣彼得堡研究院,為海蘭信公司提供另一項核心技術的技術源;“啞鈴”中間,是由中國人組成的國內核心研發團隊,在引進意 大利和俄羅斯技術基礎上進行吸收再創新,并形成最終產品。這樣,北京研發團隊牢牢把握住了引進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的主動權和控制權,確保產品知識產權完 全為北京總部擁有。

    提高船舶配套設備國產化率

    國產設備裝船率是衡量一個國家船舶配套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原安全總監宋家慧表示,我國的船舶配套設備國產化率 一直較低,目前不超過50%,與日本的95%以上和韓國的9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較低的公務船配套設備國產化率,給我國航運及海洋信息安全帶來了 極大的隱患,也使得船舶建造成本提高,影響造船業產業鏈的完整性。本次海蘭信研發的具有國際標準的智慧橋·綜合導航系統(INS)成功應用在兩條揚子江 64000T散貨型遠洋商船等船只上,打破了我國遠洋商船通導設備多年來一直被日本、歐洲等地區壟斷的局面,這對提高我國船舶通信導航設備國產化配套率起 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指出,當前船舶通導設備領域是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海蘭信成功研發具有 自主知識產權的通導設備,對提高我國船舶航行的效率、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及海洋信息的安全性意義重大。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認為,海蘭信研發的全 自主綜合導航系統(簡稱:INS)標志著國內船舶通導企業已經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