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劉強東,創辦了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企業——京東,締造了從“擺攤”中關村到電商巨頭的傳奇。京東也成為中國第一個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綜合型電商平臺,與騰訊、百度等中國互聯網巨頭共同躋身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排行榜。
“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正式確立其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已經逐漸跳出一個行業的范疇,正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新引擎。
響應總理號召,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在全國各大智庫中率先出版“互聯網”智庫系列圖書,本文摘選自全國首部系統性、全景式揭秘“互聯網+產業”的實踐 著作——《互聯網+:產業風口》。據目前全國新華書店、機場中信書店,天貓、京東、當當、亞馬遜中國、蘇寧易購、淘寶、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線熱銷 中,位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以下是本書搶先試讀:
2015年兩會期間,“互聯網+”火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及鼓勵“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將O2O模式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京東O2O模式基于線上大數據分析,與線下實體店網絡廣泛布局、極速配送優勢互補。發揮了京東的平臺優勢、物流優勢,跑馬圈地,擴大其市場地盤,填補 了其用戶結構單一的短板,是開拓O2O發展的又一渠道。但該模式末端的傳統便利店是否有社區購物習慣的數據積累,有積累是否有價值,這個仍值得考慮,京東 O2O未來的路還比較長。
偶然事件 開啟逆襲之路
從宿遷到北京,他花了20年,從北京到紐約又花了20年。
劉強東的逆襲,有兩層含義:一是劉強東從最底層依靠個人的奮斗進入精英階層;二是他是站柜臺起家。1998年6月18日,劉強東在中關村電腦城買了一 臺二手電腦,一輛二手三輪車,京東從這里起步。2003年的“非典”,促成他從傳統零售向互聯網電商轉型,2004年他關閉線下門店,正式涉足電商,自此 京東發展迅猛,締造電商傳奇。
劉強東表示,基本上在整個中國互聯網企業里面,受到爭議最多的公司,受到爭議最多的創業者,非京東和自己莫屬,自從2007年他拿到第一輪融資開始, 拿到了1000萬美金,到年底京東決定自建物流,之后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質疑,有的人說很好,這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有的說這是胡來,最愚蠢的決定,終有一 天會把企業拖垮。
劉強東說,“過去十幾年以來,只要我們認為做的事情對用戶對行業和社會有價值,我們一直很堅持,不為外界,甚至不為我們的投資人股東所動。我不相信在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商業模式,為你的合作伙伴創造很多價值,為你的用戶創造很多價值,結果你倒閉了,失敗了,如果是的話,那一定是我們執行出了問題,還是我 們管理團隊出了問題,并不是商業模式出了問題”。
京東商城的核心管理理念,可以簡化為一個“倒三角”,所有戰略的制定,都是基于此。劉強東將整個倒三角形分為四個橫向,最底層是“團隊”,倒數第二層 是“物流系統、IT系統及財務系統”,倒數第三層是“成本和效率”,最上面一層是“產品、價格和服務”。這四部分對京東的意義分別是基礎、平臺、數據驅動 管理以及用戶體驗。在這個倒三角形管理模型中,最上面一層,也就是產品、價格和服務,是面向用戶的,用戶可以直接看到,而下面的三層則處于“不可見”狀 態。“倒三角”的經營模型決定了京東商城擁有不同于競爭對手的“基因”。
希望賣家把握自己的命運
在劉強東看來,很多賣家之所以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逐步感到某種無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開放平臺正在走向壟斷。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有壟斷存在,這個行業永 遠是不健康的。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存在壟斷,所有相關者的日子都不會過的好,“這是從來不會改變的天理”。本文出自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智庫”系 列叢書之《互聯網+:產業風口》暢銷書”。
他建議,賣家為了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運,不要把50%以上的經營收入放在單一平臺上。京東永遠不會要求賣家把所有經營,都放在這個平臺上。雖然由于平 臺發展歷史不同,客戶、操作習慣也有差異,分散化經營會有困難;但從過去兩年的情況來看,越早邁出這一步的賣家,生意會越好,也會越主動。
劉強東強調,開放平臺是京東傾盡全力、必須要做好的業務。他解釋說,京東把自己定位為“供應鏈的增值服務商”。通過過去十年長期積累經驗和基礎,比如 最低物流成本、研發的投入、金融平臺以及全球化的企業管理心得,能夠幫助賣家節省十年的時間。數據能夠給每一個賣家帶來幫助。
越是接近成功,就越是感受到失敗的迫近--劉強東走入了這個階段,在他面前,一個更加復雜但充滿商機的互聯網生意,正在展現誘人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