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要把中關村“搬進”京劇院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陳建)北京文藝界正在緊鑼密鼓地趕排36部精選劇目,準備參加迎接中共十八大展演。其中之一名為《云之上》,是把高科技企業聚集的中關村的故事搬上京劇舞臺。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宇宸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了這個消息。
今年,北京市文化局新創56部劇目,其中36部優秀劇目將參加迎接十八大展演。反映革命歷史題材的《紅巖魂》、《延安記憶》等不可或缺,貼近現實生活的《大街小巷》、《那年我們的夢想》等也引人關注。但是,如何把新潮、另類的高科技人才的生活,用京劇這種傳統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則著實難住了主創人員。
導演出身的劉宇宸說,傳統戲劇的唱念做打,都有很多程式化的、共性的特征,但劇中的每個人物則是特別的、有個性的。如何用程式化的表演展現個體的人物,是永恒的創作主題。這不僅需要有深厚的戲劇功底的積累,更要深入實際、體驗生活。為了創作、排演《云之上》,北京京劇院與中關村管委會合作,選擇一些高科技企業作為主創人員體驗生活的基地,細致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語言特色和形體特點。
北京京劇院主演、國家一級演員、當代著名京劇老旦表演藝術家趙葆秀也對體驗生活、在舞臺上實現劇中人物的再創作深有同感。她主演過傳統京劇名段《李逵探母》。京劇中的老旦,出場必拄柺杖,但劇中的李母是盲人,如何用京劇特有的身段、道具,形神兼備地展現這位老嫗的風采?趙葆秀說,她曾悄悄尾隨盲人,觀察他們行路時如何使用探路桿,怎么轉彎、如何躲避障礙物……而在京劇《梅蘭芳》中,趙葆秀飾演梅蘭芳的岳母福老太太。有回憶文章描述,福老太太年輕時練就一身少林功夫,抬腿就能上房頂;到了老年,還是北方硬朗老太太的打扮,一襲黑色衣褲,腿上扎著綁腿。為了表現福老太太剛毅、果敢的性格,在演到抗戰時期梅蘭芳蓄須明志、梅家不得不靠賣字畫維持生計的時候,趙葆秀在表演中,給福老太太加入很多武生身段、男性化的動作,獲得觀眾好評如潮。
談到創作現實題材的京劇,趙葆秀與劉宇宸有著相近的觀點: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要生動地展現舞臺人物的個性,一靠積累,必須有戲劇功底,否則演的就不是京劇;二靠悟性,要觀察生活,在唱念做打中顯出那個角色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