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來襲,交通擁堵,房價高企,隨著城市高速“生長”,國內一些城市出現“大城市病”。
3月2日,來自醫藥、房地產等行業的全國政協委員,紛紛為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獻出“藥方”,即倡導不燃放鞭炮、綠化讓道交通、“中心”資源再取舍等。
治霾治堵
對于北京的空氣污染難題,全國政協委員、青州堯王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宗立成提出,建議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北京市人民發出不放鞭炮的倡議。
今年春節過后,北京市衛生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31日至2月6日9時,北京市共收治因燃放煙花爆竹致傷就診人員119人,較去年減少三成多。在宗立成看來,這與春節放假前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發出倡議書,號召大家少放鞭炮有關。
環保部副部長翟青稱,北京市的煙花銷售量同比下降36%,天津的銷售量也下降30%以上,而從空氣質量來看,天津、北京春節期間PM2.5濃度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6%以上,河北年三十晚上的PM2.5下降幅度超過42%。
媒體報道稱,翟青表示,北京市做過測算,前些年節日期間燃放煙花爆竹對全年空氣中顆粒物的貢獻率在每立方米1~2微克。
除空氣污染,緩解交通擁堵也成為部分政協委員的關注重點。宗立成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把大街小巷能取消的花壇取消,可要可不要的透景墻拆掉,特別是易 發生擁堵的交叉路口和已經妨礙交通的花壇、透景墻,從而達到路路通、巷巷通、街街通。在主要街道暢通的前提下,大街小巷也路路通。
“兩三米的透景墻,比比皆是,通往鐵道大廈主干道兩側小巷內的透景墻就是例子,拆掉就可以拓寬道路,疏散交通。”宗立成說,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這是一個得力措施,他建議北京市人民政府疏通大街小巷,清除綠化障礙、透景墻障礙。
治房:給北京“減負”
人口眾多、房價高企、環境污染,特大城市的種種尷尬,往往與一種角色相關,這種角色叫做“中心”。
來自房地產行業的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北京頭頂上被稱為“中心”的帽子多不勝數,無數的資源都向著北京傾斜,最優秀的資源都過分集中在北京。
黃其森認為,這些“角色”,使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社會不公現象越來越突出,“大城市病”越發沉重。
“北京要減負,中心化要取舍。”黃其森說,除了給這個沉重的“中心”減負,城市規劃方面也不宜把某項職能過于集中一地,目前北京三大產業聚集區——國貿商務區、金融街、中關村都顯得過于擁擠、過于龐大,造成就業人口上下班的鐘擺式效應,這也有改進、分流、提高的空間。
“如果從初期規劃開始,就考慮到工作人口的住宅供應,實現相對就近上下班,大城市病也就能減輕幾分。”黃其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