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加強政策引導、組織創新和項目建設,開創了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的新局面,科學城建設成效顯著。
2010年9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以下簡稱科學城)的重大戰略決策。2011年2月,中關村創新平臺設立了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協調推進科學城建設具體工作。2011年3月,市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科學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地標。一年多來,科學城建設全面開展,取得了良好開局。
一、科學城建設結碩果,開創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新局面
自科學城建設啟動以來,各有關單位積極貫徹“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的戰略思想,以改造升級、盤活利用相對稀缺的空間資源和開放共享相對封閉的科技資源為工作重點,加強政策引導、組織創新和項目建設,開創了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的新局面。
(一)政產學研聯動的工作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初步建立了科學城建設的運行機制。在中關村創新平臺內,由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會同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中關村發展集團等,設立了專門協調推動科學城建設的工作組,建立了多部門、多工作組聯合工作的機制,主動發掘、篩選區域內中央企業、高校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基本建設需求。
二是整合創新資源,將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屬企業納入科學城建設體系。截至目前,通過召開工作部署會、專題調度會、科技成果對接會、上門對接調研等方式,篩選了區域內37所高校、97家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14家市屬企業的創新資源和創新項目,采用簽約或授牌的方式,分三批將中科院、北大、清華、北航、航天科技等35家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屬企業納入科學城建設工作體系,共同實施37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創新園建設項目。已有11家單位提出了產業創新園建設項目方案,擬納入科學城建設體系。
(二)各類主體協同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落實“1+6”先行先試政策,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協同共建中關村科學城。針對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科學城各建設單位積極開展政策宣講,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或修訂了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辦法,調動了核心技術團隊等各類主體的創新積極性。針對《意見》提出的21條具體支持措施,高校院所、中央和市屬企業加大了建設聯合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特色產業園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各項工作的力度。
二是加強規劃和產業研究,進一步明確了科學城建設的任務和發展路徑。2011年10月,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的名義發布了《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大力培育高技術服務業等三大任務,提出了構建人才聚集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特色產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平臺型企業、創業孵化平臺和國際合作平臺等七大類平臺的建設發展路徑。圍繞《規劃》實施,中關村創新平臺針對集成電路設計、物聯網、云計算等42個細分產業,采取"政府組織、行業領軍企業牽頭、戰略科學家把關、行業中介參與"的協作模式,編制了細分產業促進實施方案。
三是積極促進資源對接,助力人才特區與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在科學城區域深入貫徹落實《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提出的13條人才政策。通過舉辦兩次校企對接活動,發布神霧、北大先行等12家企業的人才合作需求,促成了北航、北大、北師大等高校與企業的17個人才互動項目。圍繞中關村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目標,積極引入銀行、擔保機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源,支持科學城項目建設。
(三)盤活存量空間的基本建設加快推進。
一是圍繞特色產業,產業創新園建設工作全面展開。目前,航天科技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中航工業中關村航空科技園、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技產業園、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北郵信息網絡產業創新園等24個產業創新園已啟動建設,推進科學城建設單位共實施新建或改造樓宇項目73個,規劃總建設面積約68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00億元,規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130多個,組織制定了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農業生物技術、林業生物技術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建設方案,并推進實施。
二是開展招商工作,一批基本建設項目投入使用。目前,北郵信息網絡產業技術研究院感知大廈和網融大廈、牡丹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一期工程、印刷學院綠色印刷包裝產業技術研究院辦公樓、中國建材科技創新園綠色建材重點實驗室大樓、北科大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天工大廈等6個項目已建成,建筑規模總計20.2萬平方米。中關村科學城特色產業園成功吸引了160多家重點企業和150多家共建研發機構,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感知大廈已入駐了賽偉網絡等14家網絡通信領域的創新型企業,網融大廈已入駐了5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6所部市級重點實驗室,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廈)已吸引約30家企業入駐。
三是加強協調服務,一批科學城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快速推進。目前,普天集團三網融合園東區、北交大現代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業大廈、中電科十五所信息服務創新園物聯網科技大廈(一期)、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北斗大廈、航天科技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衛通大廈等16家單位的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中北航、北交大、中電科十五所、大唐電信、中國礦大、中國建材集團、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林業大學8家單位在建的基本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藍天大廈、北師大教育科技產業園教育服務大廈等13個項目已取得規劃意見書,其他41個建設項目正在協調推進中。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顯著提高。
一是深化技術與市場對接,完成組建并實體化運營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已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北郵、北交大、人大等12所高校組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其中北航先進工業技術研究院、北郵信息網絡產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正在組建企業化的運營實體。北航、北郵等9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企業聯合共建了45家研發機構。
二是加強政策創新引導,高校院所主動轉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不斷豐富。北理工、北交大、農學院等分別制定《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北京交通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北京農學院關于加強中關村科學城項目申報的若干意見》等,鼓勵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轉化高校科技成果。各高校不僅依托與高校合作的企業、校企共建研發機構(實驗室),還積極探索成立學科性公司、項目公司、加入產業聯盟等,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創新政產學研合作,加大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海淀區政府分別與北大、清華、中科院北京分院簽署了共建技術轉移中心的合作協議。市教委和市經濟信息化委針對車輛、新材料、低碳等領域分三批聯合認定了12家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中關村創新平臺組織了兩次院校企項目對接會,梳理發布了科學城院校企產業化合作項目107項。目前正在推進實施的產業化項目共159個。已通過股權投資、貸款貼息和補貼等方式,對27家單位的59個產業化項目給予4.7億元的支持。
二、“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科學城建設再展宏圖
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全面實施之年,也是科學城建設的重要推進之年。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如下幾項工作: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健全工作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動、市區聯動和簽約單位聯動的科學城建設工作機制,分解落實好《規劃》的各項工作任務。研究將相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納入工作體系,形成完善的支撐服務體系。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資金引導力度。深入貫徹落實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進一步研究針對科學城區域空間再利用的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相關政策措施;研究建立科學城統計體系。
三是依托創新載體,推進重點工作落實。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逐步建成具有法人資格的創新型產業組織,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共建技術研發機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繼續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產業鏈領軍企業的引進與合作;不斷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培育機制,加大對重大項目落地的支持。
四是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溝通協調,爭取中央預算資金的更大支持和相關政策的先行先試。
一、科學城建設結碩果,開創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新局面
自科學城建設啟動以來,各有關單位積極貫徹“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的戰略思想,以改造升級、盤活利用相對稀缺的空間資源和開放共享相對封閉的科技資源為工作重點,加強政策引導、組織創新和項目建設,開創了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的新局面。
(一)政產學研聯動的工作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初步建立了科學城建設的運行機制。在中關村創新平臺內,由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會同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中關村發展集團等,設立了專門協調推動科學城建設的工作組,建立了多部門、多工作組聯合工作的機制,主動發掘、篩選區域內中央企業、高校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基本建設需求。
二是整合創新資源,將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屬企業納入科學城建設體系。截至目前,通過召開工作部署會、專題調度會、科技成果對接會、上門對接調研等方式,篩選了區域內37所高校、97家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14家市屬企業的創新資源和創新項目,采用簽約或授牌的方式,分三批將中科院、北大、清華、北航、航天科技等35家高校院所、央企和市屬企業納入科學城建設工作體系,共同實施37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創新園建設項目。已有11家單位提出了產業創新園建設項目方案,擬納入科學城建設體系。
(二)各類主體協同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落實“1+6”先行先試政策,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協同共建中關村科學城。針對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科學城各建設單位積極開展政策宣講,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或修訂了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辦法,調動了核心技術團隊等各類主體的創新積極性。針對《意見》提出的21條具體支持措施,高校院所、中央和市屬企業加大了建設聯合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特色產業園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各項工作的力度。
二是加強規劃和產業研究,進一步明確了科學城建設的任務和發展路徑。2011年10月,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的名義發布了《中關村科學城發展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和大力培育高技術服務業等三大任務,提出了構建人才聚集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特色產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平臺型企業、創業孵化平臺和國際合作平臺等七大類平臺的建設發展路徑。圍繞《規劃》實施,中關村創新平臺針對集成電路設計、物聯網、云計算等42個細分產業,采取"政府組織、行業領軍企業牽頭、戰略科學家把關、行業中介參與"的協作模式,編制了細分產業促進實施方案。
三是積極促進資源對接,助力人才特區與科技金融中心建設。在科學城區域深入貫徹落實《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提出的13條人才政策。通過舉辦兩次校企對接活動,發布神霧、北大先行等12家企業的人才合作需求,促成了北航、北大、北師大等高校與企業的17個人才互動項目。圍繞中關村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目標,積極引入銀行、擔保機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源,支持科學城項目建設。
(三)盤活存量空間的基本建設加快推進。
一是圍繞特色產業,產業創新園建設工作全面展開。目前,航天科技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中航工業中關村航空科技園、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技產業園、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北郵信息網絡產業創新園等24個產業創新園已啟動建設,推進科學城建設單位共實施新建或改造樓宇項目73個,規劃總建設面積約68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00億元,規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130多個,組織制定了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農業生物技術、林業生物技術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建設方案,并推進實施。
二是開展招商工作,一批基本建設項目投入使用。目前,北郵信息網絡產業技術研究院感知大廈和網融大廈、牡丹中關村數字電視產業園一期工程、印刷學院綠色印刷包裝產業技術研究院辦公樓、中國建材科技創新園綠色建材重點實驗室大樓、北科大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天工大廈等6個項目已建成,建筑規模總計20.2萬平方米。中關村科學城特色產業園成功吸引了160多家重點企業和150多家共建研發機構,產業鏈上下游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感知大廈已入駐了賽偉網絡等14家網絡通信領域的創新型企業,網融大廈已入駐了5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6所部市級重點實驗室,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北科大天工大廈)已吸引約30家企業入駐。
三是加強協調服務,一批科學城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快速推進。目前,普天集團三網融合園東區、北交大現代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業大廈、中電科十五所信息服務創新園物聯網科技大廈(一期)、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北斗大廈、航天科技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衛通大廈等16家單位的項目已開工建設,其中北航、北交大、中電科十五所、大唐電信、中國礦大、中國建材集團、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林業大學8家單位在建的基本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北航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藍天大廈、北師大教育科技產業園教育服務大廈等13個項目已取得規劃意見書,其他41個建設項目正在協調推進中。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顯著提高。
一是深化技術與市場對接,完成組建并實體化運營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已有北航、北理工、北科大、北郵、北交大、人大等12所高校組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其中北航先進工業技術研究院、北郵信息網絡產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正在組建企業化的運營實體。北航、北郵等9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企業聯合共建了45家研發機構。
二是加強政策創新引導,高校院所主動轉化科技成果的方式不斷豐富。北理工、北交大、農學院等分別制定《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北京交通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北京農學院關于加強中關村科學城項目申報的若干意見》等,鼓勵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轉化高校科技成果。各高校不僅依托與高校合作的企業、校企共建研發機構(實驗室),還積極探索成立學科性公司、項目公司、加入產業聯盟等,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三是創新政產學研合作,加大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海淀區政府分別與北大、清華、中科院北京分院簽署了共建技術轉移中心的合作協議。市教委和市經濟信息化委針對車輛、新材料、低碳等領域分三批聯合認定了12家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中關村創新平臺組織了兩次院校企項目對接會,梳理發布了科學城院校企產業化合作項目107項。目前正在推進實施的產業化項目共159個。已通過股權投資、貸款貼息和補貼等方式,對27家單位的59個產業化項目給予4.7億元的支持。
二、“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科學城建設再展宏圖
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全面實施之年,也是科學城建設的重要推進之年。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如下幾項工作: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健全工作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部門聯動、市區聯動和簽約單位聯動的科學城建設工作機制,分解落實好《規劃》的各項工作任務。研究將相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納入工作體系,形成完善的支撐服務體系。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資金引導力度。深入貫徹落實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進一步研究針對科學城區域空間再利用的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相關政策措施;研究建立科學城統計體系。
三是依托創新載體,推進重點工作落實。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逐步建成具有法人資格的創新型產業組織,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共建技術研發機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繼續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大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產業鏈領軍企業的引進與合作;不斷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培育機制,加大對重大項目落地的支持。
四是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溝通協調,爭取中央預算資金的更大支持和相關政策的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