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作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于創新創業。從“金種子計劃”、“瞪羚企業”再到“十百千工程”,中關村鋪墊了一條初創企業由小變大的發展快車道。
去年全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實現2.45萬億,占北京GDP20%,成為首都經濟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而創新的基因,已經體現到中關村示范區發展的方方面面。
創新舉措
1
搭建平臺驅動企業夢想
作為創業者的夢想驅動器,2010年12月31日,“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簡稱中關村創新平臺)正式成立。該平臺是由北京市會同19個中央部門共同組建的,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創新組織,下設8個工作機構,而19個國家部委相關司局和31個北京市相關部門也有專門人員派駐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作為8個工作機構之一的現代服務業項目組,就是由財政部牽頭,4個中央單位和9個北京市屬單位組成,重點落實中央關于中關村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工作,推動現代服務業試點項目。
2011年,由海納醫信牽頭,天智航科技、麥邦光電和優納科技等四家公司聯合參與的“遠程手術急救及健康醫療服務平臺”,成功入選中關村現代服務業試點項目第一批名單。
海納醫信執行副總裁孫毅稱,該試點項目獲得了中關村1000萬項目投資。項目完成后,將覆蓋上百個社區,200萬至500萬人口,預計為項目覆蓋區域農民減少外出看病費用支出10億以上。
截至目前,中關村擁有“金種子計劃”、“瞪羚計劃”、“十百千工程”等項目,分別著眼于初創企業、中型企業和大企業,制定相關政策助力企業做大做強,鋪墊了一條初創企業由小變大的發展快車道。而中關村創新平臺也通過旗下8個工作機構,發現受理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優化企業投資融資環境、不斷引進海外高端人才,推動建設特色產業園、產業技術研究院及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等。
2
孵化模式加速項目創新
據中關村管委會介紹,隨著創業浪潮的興起,中關村逐漸催生了一批服務于創業者和早期項目的創業服務機構。車庫咖啡、3W咖啡依托開放辦公和咖啡文化,建立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等與創業者思想碰撞、資源對接的平臺,創業者點一杯咖啡就可享用一天的免費開放式辦公環境。這些咖啡館其實是開放的辦公平臺和投融資平臺,也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孵化器形態;此外,“創新中國”、“黑馬大賽”采用創業大賽形式匯集大量早期創業項目,而北郵創業坊和清華“創業行”開展優秀學生創業項目的篩選與孵化。微軟、諾基亞等跨國巨頭也看上中國創新資源,在中關村設立微軟云加速器、諾基亞創新體驗中心等。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近4200家,且“專業技術平臺+早期投資”的孵化模式形成。截至目前,中關村擁有各類創業孵化機構100余家,孵化總面積超過324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超過12000家,累計畢業企業超過7000家。
3
建人才特區留創新核心
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關村一直在實施加快建設人才特區行動計劃,推動校企人才培養、流動和互動合作,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截至目前,中關村人才特區共有604人入選“千人計劃”,占北京地區入選總數的78%;共有303人入選“海聚工程”,占全市入選總數的69%。認定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137人(團隊)。積極協調引進了王中林院士等頂尖科學家,推進新建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
數據顯示,2012年在建或已建成的人才住房項目6個,共計房源7516套;為270名高層次人才辦理方便就診手續,為2名“千人計劃”入選者和3名“海聚工程”入選者,辦理了進境相關物品免稅手續,為149名高層次人才及其家屬辦理了居留許可或多次往返簽證。
創業故事
海歸創建遠程醫療系統獲中關村政策資金扶持
掏出平板電腦,連上網絡,登錄中心服務器,調出病人影像資料,結合臨床經驗進行專業分析,將診斷結論通過平臺一鍵上傳至遠端。在北京,有不少專科醫生都在通過這一套操作實現遠程診斷。
“海納醫信的遠程醫療會診平臺,可以實現高清原始醫療影像的存儲、傳輸和實時調用。利用這一平臺,醫學專家可以在聯網后的移動終端上,分析影像資料的三維效果圖,為患者提供遠程診斷服務。”海納醫信遠程醫療事業部總監謝崴昨天告訴記者,去年12月6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影像科張兆琪主任就通過這一平臺,為山西晉城市人民醫院的一名病情復雜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準確的診斷意見。謝崴指出,就在這周,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就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科發出遠程診斷申請,要求協助分析患者的肺部陰影。
2011年,擁有海歸背景的崔彤哲、孫毅和胡暉三人共同創辦海納醫信,選址清華科技園。據了解,這并非三人首次創業。早在2002年,三人就曾以15萬美元的注冊資金在中關村國際孵化園創立海納維盛,主攻醫療遠程圖像傳播診斷與會診系統,由于融資緊張,2004年被美國一家公司以1800萬美元收購,兩年增值達120倍。
去年10月,海納醫信國內首創出基于HTML5標準的移動醫療影像信息管理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知識產權,可以在任意移動終端的HTML5瀏覽器上調閱原始海量醫學影像數據,突破了系統平臺限制,填補了國內空白,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海納醫信共同創始人兼執行副總裁孫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國內大力推廣醫療信息化,看到未來發展的前景,三人決定再次創業。“企業創始人之前都在國際大企業里從事醫療影像相關的研究工作,在美國擁有38項國際專利,擁有專業優勢,但是在產品化的發展上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其間清華科技園給企業提供了很多幫助,其專業科技產業投資管理機構啟迪投資在企業創立初期就投入300萬,為公司人才拓展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擁有龐大人才儲備的中關村也在政策上扶持公司,2011年,公司獲紅杉資本3000萬注資,也離不開中關村的幫助。”孫毅指出,這也是兩次創業都選擇在中關村的主要原因。
數說成就
2.45萬億元
去年全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實現2.4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五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0%。對北京的貢獻率達到25%,占北京GDP20%。
1731億元
去年全年,中關村企業利潤總額實現1731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收入增長30%左右,高端引領優勢和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224家
去年,中關村新增上市公司21家,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24家,IPO融資額超過1900億元,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達到62家,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在創業板形成了“中關村板塊”。
2.8萬件
去年,中關村企業專利申請量達到2.8萬件,同比增長達到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