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探索中關村核心區與西部跨區域合作的新出路

日期:2013-11-11  來源:《中關村》
[字體: ]

 Explore the core area of Zhongguancun West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a new way

  在發展空間受限的前提下,核心區可以嘗試將部分非核心產業領域、基礎性生產環節向西部地區轉移,充當類似于生產流水線上的“總成”。

  In the limited space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core area can try some non-core industries, the basic production process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s similar to the production lines of the " assembly ." 

  據有關權威數據統計,中關村(6.05, -0.03, -0.49%)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核心區(即海淀園,以下簡稱核心區) 2012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達到10548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增長20.1%,占示范區的42.9%;實現工業總產值1487億元,同比增長3%左右;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8家,總數達到4400家,約占北京市的65%,占全國的1/7。如果僅從這些華麗的數據來看,我們很容易得出海淀的經濟發展充滿了活力的結論。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有著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核心區的現實困局

  從近幾年核心區的產業發展來看,2011年總收入約為8770億元,同比增長24.3%。2012年總收入超過萬億,絕對值是有了明顯的增長,但如果扣除CPI增長、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后,企業凈利潤不會是太樂觀的數據。增長率也比2011年降低了4.2個百分點,增長速度在放緩。

  從區域經濟發展態勢來看,核心區與北京市其他地區、甚至是其他省市的重要經濟開發區相比,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都不占有絕對優勢。如天津的濱海經濟開發區、上海的浦東新區,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的一些開發區都有著自身的特質,其發展速度大大超越了核心區。特別是2013年7月3日國務院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在上海外高橋(39.81, 2.43, 6.50%)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由此以浦東新區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將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期。毋庸置疑,其他地區也將紛紛效仿,以后彼此間的地區競爭將更加激烈。

  核心區的工業生產持續低速增長,2013年海淀區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44.56億元,同比增長3.7%,增幅比1-9月下降了0.6個百分點,低于北京市工業總產值5.5%的平均增長率,總產值和增速在全市17個區縣(含亦莊開發區)中分別位列第三和第七。

  從產業規模來看,核心區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8家,總數達到4400家,約占北京市的65%,但是企業總收入卻只占示范區的43.9%。這一方面說明了企業的規模、發展程度不均衡,另一方面說明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與收入不成比例,也說明核心區的高新技術企業龍頭效應并不十分明顯。

  核心區在發展上的確面臨著現實困局,特別是在發展的動力引擎上出現衰減的跡象。

  對于這一問題,核心區方面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和精準的判斷,在海淀區2013年上半年的工作會上,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在講話中特別提醒:“穩增長壓力較大,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指標增長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指標在城六區排名靠后,考慮到我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服務型經濟結構特點,對市場波動傳導反應具有滯后性,經濟下行壓力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顯現”。并提出,爭取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人才特區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等市級配套措施先行先試,以創新驅動轉型加快調結構的步伐,推動三個功能區建設等措施。或許這些措施能有效整合區域內現有資源,逐步做強核心產業領域。

  

  與西部跨區域合作

  筆者認為,核心區發展后勁不足,主要受限于空間壓力和發展縱深不夠。突出表現在土地供應緊張、功能區單一、人才成本較高等方面。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講,產業孵化在海淀是非常理想的場所,但是談到進一步發展壯大卻受到很多掣肘。核心區的可持續發展還要靠整體性的產業體系布局和順暢的產業運行效率。

  在發展空間有限的前提下,核心區可以嘗試將部分非核心產業領域、基礎性生產環節向西部地區轉移,專注于核心領域和關鍵階段,充當類似于生產流水線上的“總成”,利用西部地區廣闊的地域資源、相對廉價的人才、原材料成本等優勢,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進一步開拓西部地區新市場,為核心區模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此外,當地的特色產業也可以“為我所用”,在原有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供金融支持、市場開發等途徑,實現核心區和西部地區的合作雙贏是完全有可能的。

  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讓人欣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有益的嘗試和交流。2011年11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與青海省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簽署中關村大學科技園青海基地建設協議。該基地將重點引進中關村大學科技園項目、中關村園區和北京市項目、青海青年創業項目、大學生自主創業項目、留學人員項目等,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高新技術項目,推動中關村科技園區內26家大學科技園在青海基地建立分園,并在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企業孵化等方面對青海基地進行支持。2013年8月27日,中關村科技園區內十多家高科技企業與貴州息烽縣進行互動洽談,業內人士評價說,在中關村高新產業園區進行平等、友好地互動、交流發展思路和招商引資議題,本身就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對高科技產業發揮主導作用的認可。

  筆者認為,核心區與西部地區開展區域合作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和地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主要有四個“需要”:

  第一,開展區域合作是中關村帶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的需要。中關村聚集了我國最優質的創新資源,肩負著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排頭兵的重任。開展區域合作,是中關村踐行排頭兵角色,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的重要體現。

  第二,開展區域合作是中關村協同創新和實現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創新需要開放,需要包容,需要參與到全國乃至全球的協同創新中去,吸收全國、全社會、全人類的智慧、思想和技術,實現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拓展市場空間,進行產業的科學布局,僅靠關起門來搞科技創新是無法做到的。

  第三,開展區域合作是中關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企業做大做強的需要。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對研發、生產、銷售等進行跨區域、跨領域的產業合作和布局優化。因此,我們在開展區域合作的時候,更看重當地的研發平臺建設、科教資源、人才智力資源和創新環境等方面。通過產業合作和布局優化,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企業做強做大。

  第四,開展區域合作是合作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需要。一直以來,中關村走的是一條高端高質高效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通過區域合作,一方面中關村能更好地進行跨區域的產業合作和布局優化,促進企業做強做大;另一方面外地合作區域可以借此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是合作雙方互利共贏、相得益彰的事情。

  在宏觀經濟層面,也為這種區域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克強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調結構、穩增長”,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措施,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證了經濟的平穩運行。擴大開放的世界紅利成為推進改革、升級中國經濟的強大政策工具。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8月份我國出口、投資、消費、工業增速、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均出現回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降幅大幅收窄,物價漲幅則創下三個月新低。擴大國家間開放的示范效應和穩增長形勢的基本確立為加速區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保障。

  由此看來,積極推動地區間合作,使信息技術、生產要素在產業布局中保持暢通的、高效率的轉換和流通,不僅是核心區尋找的新增長點和動力引擎,也是西部地區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突破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