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關村西區的廣場中央,有一座名為“生命”的雙螺旋雕塑。26年前的雕塑設計者,今天已是一位老人。曾見證中關村歷史的她,感慨地說,中關村的創新、創業,如螺旋般上升,生生不息。
中關村,創新與創業,由廢棄倉庫里的中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發端,從電子一條街起步,歷經試驗區、科技園區階段,如今已是全球赫赫有名的中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13年前三季度,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19437.8億元,同比增長29.9%。這里涌現出聯想、百度、小米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成為時代的領跑者。這里,積極探索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如果說創新創業是中關村永恒的主題,那么改革就是驅動中關村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黨中央、國務院先后8次就中關村的創新發展做出重大決策部署。與時代的脈搏同步,與國家的改革發展同步,從一條街到試驗區,從科技園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名字改變的背后是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不斷變革。
電子一條街:中關村伴隨改革開放而來
科技人員率先突破傳統觀念和舊體制束縛,從科研院所走出來,“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才有了今天的中關村。
中關村大街,當年名叫白頤路。30多年前,這周邊一片,除了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就是落后的鄉村、安靜的田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喚醒古老中國,中關村不是“改革的旁觀者”。1980年10月的一天,中科院物理所一間常年閑置的倉庫里,研究員陳春先和幾個同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北京等離子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這位“中關村第一人”的創業思想從何而來?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年前,陳春先以民間學者身份訪問美國硅谷等地。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打開國門,這樣的旅程毫無可能。
在美國,陳春先看到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技術精英,在靈活的機制下,實現著自己的創業夢想,也改變著世界。想起國內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大多被鎖在柜子里,巨大的差距讓陳春先坐不住了。
作為中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術革命,和中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變革背景下,中關村的裂變發生了。多年后,一位著名作家為他的展現中關村高科技創業歷史的著作,起名為《中國的新革命》。
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從1984年到1986年,白頤路上陸續出現了京海、科海、信通和聯想等近百家科技企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聲名鵲起。20多年后,聯想收購了世界IT巨頭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成為第一家躋身《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的中國民營企業。
突破束縛的創新,在舊體制機制中“破殼而出”,是這些企業最鮮明的特征。不要國家撥款、不占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這“兩不四自”,是第一代“中關村人”擁抱改革、獻身創新的勇氣。
各方面以改革勇氣為中關村保駕護航。民營科技企業人員出國難,當時的國家科委特事特辦,把部分民營科技企業的對外活動納入國家科技交流中心的合作計劃。北京市政府以政府文件形式肯定科技企業是科技體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要求各級政府給予指導和幫助。
中關村,當年的一條街,如今已是覆蓋北京的“一區十六園”,擁有約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
試驗區:中關村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988年3月12日的《人民日報》頭版,下半版通八欄大幅版面刊發《“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評價說,電子一條街的發展沖擊了舊觀念,沖擊了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的舊體制,探索了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國高技術產業起步和發展的新路子,為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時,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新事物,引起人們議論紛紛。但調查報告強調這“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用生產力標準來衡量,它是成功的”。
這份報告出自中央辦公廳組織7單位聯合成立的調研組。在此基礎上,國務院于1988年5月批準同意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海淀區境內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設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由此,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驗區。
當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地方行政法規。條例鼓勵科研單位、學校和企業中的科技人員在試驗區內的新技術企業中兼職,興辦、領辦、承包各種形式的新技術企業,或離職到新技術企業任職。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試驗區辦公室工作人員,這是對傳統政府公職人員任命制的一大突破。
1990年2月,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變更登記為用友電子財務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私營企業,也是北京地區第一家私營科技企業。
在發展早期,創業者的股權困境,長期束縛了許多中關村企業的發展。曾在中關村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四通公司未能持續輝煌,既有缺乏自主創新的原因,也與股權改革停滯不前有關。
1991年,北京市體改委牽頭與試驗區辦公室等聯合制定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方案。隨后又提出以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綜合制度改革方案,初步構想“創業集團股”,讓創業者有其股。聯想集團成為改革的一個試點,從分紅權到股權的遞進式改革,為日后成長為世界級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園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排頭兵
1999年,時代再一次選擇中關村。當年5月26日,北京市政府與科技部向國務院遞交了《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提出了擬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實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8項政策建議。6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
在中關村,創新不僅有政策支持,更有法律保障。2000年12月8日,被稱作中關村“基本法”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出臺,以“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的市場經濟法治原則為靈魂,把體制改革、制度創新的成果通過法律體系固定下來。
在相關條款的激勵下,全國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機構、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以及第一家中國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相繼在中關村誕生。
2000年,經財政部、科技部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進行產權激勵的股份制試點,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具體的方式。
進入21世紀,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關于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決策,并于2006年批準中關村科技園區新的規劃范圍。國家在制訂規劃、創業投資、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股權激勵、國家級研發機構等方面,對中關村的改革探索予以支持。
2005年12月9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立。研究所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理事會是研究所的決策機構。全所沒有一個正式編制,領軍科學家全部從全球招聘;合同期內,所長和實驗室主任用人不受行政干預。這里沒有評比、沒有考核,學術空間充分寬松,課題充分自主,最后接受由國際知名專家組成的科學指導委員會的評估。
示范區:承擔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重擔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波詭云譎,進而沖擊中國。中關村,面臨新的歷史關口。
經歷近30年發展,作為全國自主創新的“火車頭”,深層次挑戰也愈加清晰:對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總體支持力度還不夠大,大型高科技企業骨干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關鍵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還比較少,技術成果轉移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創業風險投資體系、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支撐體系、產業化政策環境還需要完善……
中關村急需新規劃、新目標,實現新調整、新發展。內外夾擊,時不我待。2009年3月,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峻的時刻,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批復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中關村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的科技發展和創新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臺階,使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09年7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部際協調小組成立,由科技部牽頭,國務院21個部委協力參與。一個全新的領導架構,給予了中關村前所未有的支撐。
2010年12月底,國務院原則同意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政策。“1”是要搭建中關村創新平臺;“6”是支持在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項政策,包括推進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完善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研究制訂中央單位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細則、開展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開展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等。
“建立充滿活力、科學合理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才能使創新火花競相迸發、創新思想不斷涌流、創新成果有效轉化。”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按照國務院批復精神,北京市和國家相關部委緊密合作,圍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技術與資本的結合、成果與市場的銜接。
同樣是在2010年12月,中關村的“基本法”完成修訂—更加完善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經北京市人大會常委會通過。新條例明確要求,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示范區內的組織和個人辦理行政許可、審批、年檢和其他服務、管理事項,應當簡化程序、縮短期限、減少層級、優化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該條例規定,社會組織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中關村數字內容產業協會成為北京市第一家沒有業務主管單位而直接登記注冊的社會團體。
此后,在人才建設、軍民融合、科技金融等領域,國家陸續出臺重大改革舉措,在中關村先行先試。
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歷經“一區”“三園”“五園”“七園”“十園”之后,如今中關村的創新火種已經布滿首都所有區縣。
企業騰飛:市場潛力改革活力盡情奔涌
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走出中南海,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
柳傳志、李彥宏、雷軍等中關村企業家在中關村展示中心作現場展示和介紹。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家,既是中關村創新創業的功臣,也是體制機制變革的受益者。
企業是創業的載體,創業是創新的實踐。中關村持續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業生態系統、培育創業家精神和創業文化,積極營造創業生態環境。
聯想是中關村當仁不讓的龍頭企業。創始人柳傳志,如今是中關村企業家咨詢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企業家通過這一委員會直接參與中關村的園區規劃、建設、改革和發展等重大事項決策研究,提出加快園區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建議和報告,并且監督有關園區各項規定、政策和法規的貫徹實施。
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2000年1月攜風險投資從美國硅谷回國,創立了這家日后的全球最大中文網站、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為公司選址時,李彥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關村,中國的信息產業圣地、創新創業的寶地。
小米,2010年4月才成立,以自主研發軟、硬件一體的小米手機為主營業務。公司創始人雷軍說,與多數國內外主流手機廠商不同,與當年“貿工技”于一體的中關村老大哥們也不同,小米公司只做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研發和市場,聚焦“微笑曲線”的兩端。
在中關村,更多的是被譽為“創新細胞”的小微企業。中關村西區一家看似普通的咖啡館—“車庫咖啡”,懸掛著中關村管委會授予的“創新型孵化器”牌匾。花十幾塊錢點杯咖啡就能坐上一天,很多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到這里來碰頭、談項目。
按照政策,創新型孵化器將獲得資金、融資等扶持。更令創業者受益的改革舉措是,車庫咖啡為創業者提供的企業注冊快捷通道也迅速建立。創業者可以向車庫咖啡提交申請,由車庫咖啡幫助創業者注冊公司,免去很多繁瑣的注冊程序。眾多小微科技企業,就在這樣的新型孵化器中誕生。
“一張桌,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這是中關村里眾多創新型公司成長的直觀脈絡。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激蕩其中。那些年輕的創業者們,或許并不知曉那位已離世的先行者—陳春先。但歷史告訴未來:在中關村,成敗皆英雄。2010年,熱心人為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的“三十而立”操辦了一場隆重的紀念會議。
市場經濟的潛力和改革釋放出的活力在中關村盡情奔涌。以企業實現年收入100億元計,聯想集團從1984年創辦到1998年實現,用了15年,而小米公司只用了3年。以上市數量計,從1988年起,中關村擁有100家上市公司用了20年,而擁有第二個100家只用了4年。
產業變革:全面參與全球經濟科技競爭
除了企業總收入在25年里接連上臺階,中關村在改革開放中成就的,是能與世界比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中關村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300余項,約占全國40%。這里每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4000家,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占全國1/3。這里的萬元增加值能耗0.08噸標準煤、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0。
以研發與服務為特征的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在中關村形成了七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態勢。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到生物產業集群、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從新材料產業集群,到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從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中關村是“科技創新的搖籃”、“中國離世界最近的地方”。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是1996年的中關村,一家叫“瀛海威”的互聯網公司打出的廣告牌。那時,還沒有多少中國人知道“internet”這個詞代表著什么,又將如何改變世界與中國。
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的關鍵時刻,中關村企業科興公司,自主研發出全球第一個獲準生產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創業者自勉:生命科學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小的技術領域,“只要創新步伐不停止,總有一天我們會后來居上”……
在中關村誕生的技術和產業,更在全國落地開花,成為推動中國產業變革、經濟前行的力量。2012年,中關村技術合同成交額2459億元,占全國近40%,其中80%輸出到京外地區。中關村企業在京外設立分支機構超過8300家。示范區與全國40多個地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展望未來,到2020年,中關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人將這一目標細分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強大引擎、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我國科技創新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
改革貫穿始終,成就了今天的中關村。面向未來的中關村,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所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在“1+6”政策基礎上,國家相關部委最近又出臺了“新四條”,再破科技體制堅冰,支持中關村鼓勵創新創業。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進一步推進市屬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機制變革的相關意見。
2013年的11月,世界再一次聚焦北京,等待中國亮出新的改革整體方略。
中關村也將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好“1+6”和“新四條”等先行先試政策,抓緊推進市級層面先行先試和政策突破,讓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更加遵從創新的本質和規律。
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中關村將努力在全球坐標系中找定位,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是中關村大勢所趨、時不我待的國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