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創新的主陣地,中關村(000931,股吧) 的動作備受矚目。圍繞中關村是否外遷、如何打破區域和體制桎梏,實現產業創新有效合作和分享,正在成為中關村企業和整個京津冀創新創業型企業發展的新課 題。截至目前,中關村已與津冀多地簽訂了多項合作協議,初步完成了合作框架,但仍未進入全面的實施階段,甚至有外界稱中關村產業要局部外遷。對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他表示,目前中關村不考慮外遷,進入下一步合作實施階段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合作框架初步完成
在采訪中趙弘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中關村的定位是創新源頭,是一個創新標志,京津冀一體化大趨勢下,許多城市不約而同開始謀劃如何從創新的中關村汲取營養。據悉,河北廊坊、承德、唐山等城市的大批企業已經開始在中關村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中關村方面也給予了很多回應,簽訂了很多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框架初步完成。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中關村與河北廊坊市、承德市、唐山市、保定市政府,天津濱 海新區、寶坻區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4月,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有合作關系的達1000 家以上,設立分支機構的269家,占在京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中關村企業總數(1674家)的16.1%;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的中關村企業有159家,占 在京外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中關村企業總數的9.5%。其中承德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一期建設已經啟動,取得顯著效果;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規劃占地 面積約14平方公里,2014年啟動基礎建設工作,目前已完成空間、產業規劃的編制工作。
同時趙弘也表示,中關村作為我國高新技術資源 最為密集的區域,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首當其沖成為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的領跑者。目前,雖還沒有進入全面的實施階段,但中關村與津冀各地的合作已先行, 框架已初步完成。由于北京可以轉化的資源有限,所以未來中關村仍主要以和津冀各地方進行功能性合作為主。
仍受交通和公共服務限制
“目前進入實施操作階段的客觀條件還不夠成熟,客觀條件主要是指周邊的交通和公共服務體制。現在談到京津冀一體化合作,很多人寄希望于計劃經濟思路,把 企業和機構搬出去發展。但我認為這種思路不現實,我們首先應該把交通一體化建設起來,比如建設市郊鐵路、創新公共服務政策;另外,還要減少北京和周邊地區 的公共服務落差。創造條件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樣就會有很多人選擇到我們周邊創業、發展。我們這些企業和機構也有可能會選擇到津冀地區發展。但是現在這 些條件都不具備,急于求成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趙弘表示。
除此之外,趙弘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內因是中關村不考慮外遷的重要因素,只 考慮與周邊進行功能性合作。“中關村的企業都是一些民營企業,政府對它們并沒有任何約束力,只能引導、倡導和鼓勵這些企業到津冀這些地方去發展。以目前的 形勢看,企業外遷發展的條件還不具備。”其實民營經濟相對薄弱也解釋了一直以來外界對京津冀區域發展滯后于長三角、珠三角的原因。趙弘說:“京津冀地區的 民營市場經濟不發達,不如長三角、珠三角活躍,經濟產業基礎也比較差。”
打造跨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中關村參與京 津冀一體化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關于中關村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的下一步發展計劃,趙弘在“中關村指數2014”的發布會上指出:“接下來要進一步 加強頂層設計,協同推進三地轉型升級,中關村會重點選擇一些條件好、區位好、能夠盡快見成效的園區優先開展合作,逐步擴大范圍,點面結合;還要發揮好政府 和市場的作用,通過參與優化分工來合作,政府創造條件,市場發揮作用,兩者形成合力。”
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創新的領跑者,中關村盡管還沒有進入全面的實施階段,但其對外的輻射效率、對津冀地區的帶動效應已經初步顯現。據統計,中關村現有341家總部型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387家分支機構;流向津、冀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60億元。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中關村參與京津冀創新合作,不是簡單地輸出幾個項目、幾個人,也不是傳統地共建產業園、招商,而是共同營造跨區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 統,營造適合創新創業的環境。”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需要跳出中關村看中關村,從中關村要看到眾多個中關村,由點及面,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