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中關村,南有東湖高新,一北一南兩大高新區形成了創新型國家版圖上的“雙子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大哥”中關村眼里東湖高新區還只能算是一個“小弟”。人們不禁要發問:東湖高新區未來發展是以“大哥”為目標蹣跚學步,還是自創一套“光谷模式”?東湖高新區 成為中國下一個中關村還要走多遠的路?
今天上午舉行的第六屆武漢金博會“中關村與東湖示范區對話”分論壇上,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與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夏亞民就科技金融創新進行了對話。
“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無不源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楊建華說,科技與金融的融合造就了今天的中關村。
據介紹 ,中關村協同創新體系有七大要素—政、產、學、研、用、金、介。“這七個要素中,最能直接推動科技創新的就是金融。”楊建華說,中關村多年探索與實踐形成 的中關村科技金融體系,包含一個基礎、六項機制、十條渠道。基礎是企業信用建設;技術和資本高效對接的機制建設是關鍵;連續的金融服務支持體系是保障。
就企業信用建設方面,中關村花了很多功夫,一是將企業信用報告作為申請公共政策的條件之一,鼓勵企業使用信用報告。二是實施企業信用為基礎的中小企業貨 款解決方案,鼓勵企業建立信用記錄。三是建設信用激勵機制,開展企業信用星級評定計劃和信用雙百工程,根據企業信用星級不同,金融機構實行差異化的利率政 策,政府部門實施差別化的借款貼息政策。他認為,未來將會有一批新的民營信貸機構進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體系。
目前,中關村內跨系統、跨部門的科技金融工作體系初步形成,資源聚焦效應顯著。區內累計9800家企業,使用1.7萬余份各類信用產品,中關村已然成為我國創業投資最活躍的區域。
楊建華認為,中關村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由于制度缺陷和市場失靈導致技術與資本對接效率不高,創業型企業有效融資需求不能得充分滿足,創新資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小微初創企業的融資難題沒有得到系統解決。
夏亞民對此表示贊同,目前由于核心制度沒有突破,中關村和東湖高新區在金融服務科技方面的多種努力,基本上還是“在鐵籠子里做道場”。
對此,楊建華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可能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而夏亞民則認為“貸投結合”的“科技銀行”模式值得嘗試。
夏亞民在談到東湖示范區和中關村的差距時直言,中關村是貴族區,而東湖高新區只能算是平民區,“東湖如果單純跟在后面學習,就永遠趕不上,我們要有自己 的特色和模式”。楊建華亦指出,兩個國家創新示范區的定位不同,各有側重,“東湖高新區在場外交易,尤其是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為核心的四板市場建設已經 走在了中關村的前面,我們要向武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