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津冀企業國際化的中關村跳板(圖)

日期:2015-09-28  來源:北京商報(北京)
[字體: ]

IASP代表9月25日參觀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IASP代表9月25日參觀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國際化,一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而在這條路上又有多少企業折戟沙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國際化成為擺在津冀企業面前 的一大難題。助推國際項目落戶津冀、營造京津冀創業生態圈、打造海外孵化器……借力中關村已成為津冀企業實現國際化的最佳途徑。

津冀成IASP隱形“東道主”

9月25日,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參加國際科技園區協會(以下簡稱“IASP”)年會的代表。放眼望去,“老外”比中國人還多。

IASP成立于1984年,是由各國科技園區和創新區域為主要會員的國際性組織,致力于加強全球各科技園區和創新區域管理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協會 總部設在西班牙,在7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408家會員。IASP大會是全球科技園區管理者、研究者、企業家的交流盛會。IASP 2015年大會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1995年和2005年后第三次承辦。本屆大會全球共有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名代表參會。其中,國 外及中國港澳臺地區代表530人。這也是IASP舉辦世界大會以來,參加國家和代表數量最多的一次大會。

借此機會,瑞士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瑞士中心將把總部辦公室(即北京瑞士中心)設立在北京海淀區中國技術交易所內,在天津武清區和東麗區分別設立不同功能定位的天津瑞士中心。

瑞士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中心將結合北京的研發資源優勢和天津市的高端裝備制造生產資源優勢,以瑞士的高端裝備、精密制造資源和生物醫藥資源為 主,向北京、天津轉移每年30余項技術,帶動總計33家瑞士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和生物醫藥機構落地,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強企業、28家行業“隱形冠軍” 和2所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在北京和天津逐步落地設立總部、研發中心、生產工廠和服務中心。全部落地完成后,預計每年帶動產值30億元以上、創造稅收2 億元以上,增加4000個以上就業崗位,為實現京津冀聯動發展和精密制造技術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國家會議中心的IASP會場唐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展位前,英語、俄語、日語……諸多不同的語言在交流著相同的合作意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給唐 山帶來全新的機遇,借助IASP平臺,可以讓更多的國際園區了解唐山,進而選擇唐山。”唐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局局長崔衛平說。

國際科技園區協會主席讓弗朗索瓦·鮑爾杜基表示,以北京研發為中心,向天津及周邊地區進行區域化的轉移和整合的趨勢正在形成。在這一過程中,傳統行 業和新興技術行業相結合,科技園區內的企業和園區外的企業相結合……這些結合,將產生一種活性作用,促進科技園區價值的提升及區域價值的提升。

如何打通“出海”航路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表示,中關村參與京津冀創新合作,不是簡單地輸出幾個項目、幾個人才,也不是傳統的共建產業園、招商,而是共同營造跨區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日前,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與石家莊市新華區簽署合作協議,并聯手北京鼎尖投資、河北杰明投資、新華鑫圓城市建設投資,共同建立創新型科技孵化器——北京金種子創業谷石家莊眾創空間,項目落地后將成為河北省最大的科技孵化器。

在此之前,秦皇島e谷創想空間、滄州北京科創園渤海新區產業基地、天津創業大街、承德領創空間、搖籃計劃天津泰達基地……一批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已開始了京津冀的布局,一個以中關村為樣本的京津冀創業生態圈正在漸次成型。

“培育更多的新興公司是每一個科技園區的最大目標。但新興公司的成活率并不高,它需要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司,F在,我們不 但要有局部的園區合作,也要有國際的園區合作,讓各園區和各個國家之間的溝通和聯動愈加密切。這樣才能將新興的小公司培育成國際性的大公司。”讓弗朗索 瓦·鮑爾杜基表示。

在本屆大會上,有以色列最強孵化器之稱的“趨勢線”(Trendlines)通過技術+股權融資的形式正式落戶中關村,在中國境內尋找戰略投資人共建中以科技創新新型孵化器,并在以色列、中國和海外地區共同篩選、評估、投資、孵化醫療和農業技術領域項目。

“人們把杰出的創新中心稱做‘硅谷’,我認為,中關村的‘硅谷’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硅谷’,還有以色列特拉維夫的‘硅谷’各有特色、各具優勢,他 們將共同為全球創新經濟貢獻價值。”趨勢線孵化器負責人尤西·哈贊說。在他看來,中關村在電子科技、高端制造等方面的實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巨大的市場潛 力和機會,讓全球創新目光都無法忽視中關村。

此外,瑞士、瑞典、以色列、英國、日本等國家的26個技術合作項目與中關村等科技園區達成協議。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天津濱海等40多個國家級高新區也紛紛收到全球遞來的“橄欖枝”。

借助中關村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源,津冀企業“出海”將變得越來越簡單。

津冀企業將享專屬海外港口

企業“走出去”,不僅僅需要一個通道,更需要一個“海外支點”,讓企業可以在異國他鄉茁壯成長。“打造海外園區,可以幫助那些有國際化需求的創新企業尋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企業找到適宜的‘軟著陸’區域。”讓弗朗索瓦·鮑爾杜基說。

在毗鄰斯坦福大學、世界知名高科技企業、舊金山國際機場及圣荷西國際機場等重要地標的硅谷核心地區圣塔克拉拉市,總辦公面積6900平方米的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即將正式對外開放。

據創新中心運營方、中關村發展集團(以下簡稱“中發展”)海外子公司首席運營官羅煒介紹,創新中心將在一層提供10-20間約20平方米的高管辦公 室,作為中關村企業走向美國、走向世界的落腳點。為了滿足中關村企業開拓海外業務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在創新中心二層和三層還提供大面積的長期整租空間, 供在美國有長期明確需求的企業使用。創新中心將提供靈活的租用方式和多方面的增值服務,全力協助中關村企業開拓其海外業務。目前,創新中心改造工作已基本 完成,將于10月正式投入運營。

這僅僅是中關村海外布局的一部分。在啟迪控股總裁王濟武近幾日的日程表上,德國、巴西等地科技園的會面邀約排得滿滿當當。“一二十年前去‘硅谷’尋 求合作時,別人總是不屑和提防,如今,德國、巴西等國家紛紛上門,邀請我們去幫他們建立科技園。未來,這些海外科技園,都將成為國內企業去海外發展的最佳 支點。”王濟武說。

“科技園區的主要職責是為企業成長減少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效益。園區一定要為企業準備好迎接挑戰的解決方案,不管是用哪種方法。包括為 企業提供指導、服務、信息共享等。”讓弗朗索瓦·鮑爾杜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借助科技園區的幫助,企業的國際化道路將走得更加順暢”。

 

 

企業只有真正“走出去”,去了解他們的規則、融入他們的規則、參與他們的規則,才能真正地實現國際化。未來,津冀企業將借助中關村海外園區,走出屬于自己的國際化道路。

延伸閱讀

什么是瑞士中心

瑞士中心是在2000年由時任瑞士聯邦政府總統Adolf Ogi簽署成立的官方非營利組織,由瑞士聯邦基金會出資幫助瑞士企業進入中國,開展中瑞雙邊的科技、經貿合作。目前,瑞士中心擁有會員企業300余家,累 計服務了超過250個瑞士和歐盟地區的企業,幫助他們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軟著陸中國市場,是瑞士在全球非瑞士境內最大的企業、研發機構、行業協會集聚 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