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那年,賣場所在的白頤路改名為“中關村大街”,國務院要求加快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大街進入“中關村時代”。區域內新浪、搜狐、網易等互聯網企業起步,自主創新的熱情被引燃。
2013年冬天,鼎好、海龍、科貿等所在“電子一條街”開始轉型升級。與此同時,賣場向西行幾百米,車庫咖啡、3W咖啡成為新亮點:創業創新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中關村核心區再次提前布局,以市場化手段騰挪空間,構建國內首條高度聚集資源的“創業大街”。在創業大街的帶動下,“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正式啟動。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形容中關村是“在給全國創業做出表率、示范引領”。
從“電腦組裝、銷售”時期的白頤路,到創造新浪、搜狐、網易時代的中關村大街,再到創業創新大潮中的全新雙創大街,“3張名片”見證了從中國制造、銷售到中國創造,再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性轉變。這背后,政策的順勢而為與前瞻布局必不可少。
中關村經驗:“讓市場主體發光”
中關村有什么力量能吸引全國的創業者聚集?又何以引領創業創新熱潮?中關村經驗的關鍵又是什么?
“讓市場主體發光,把創新的主動權留給企業,政府最多算是這場戲中的‘劇務’。”閻秀敏說,從“中關村創業大街”,到“科技金融一條街”,再到新的“中關村大街”規劃,多元主體的力量格外凸顯。
她介紹,例如在新的中關村大街改造上,市場主體的意愿、既有產業稟賦十分關鍵,政策引導升級則是順勢而為。政府不唱主角,而是關注“軟環境”,比如現有支持雙創政策如何優化升級,創業成本過快上漲帶來哪些影響等。
“讓市場唱主角也是眾籌思維,最大化發揮各個市場主體的資源特長。”閻秀敏說,新的中關村大街上,科貿大廈將轉型互聯網教育,鼎好賣場專注技術轉移、技術交易,海龍將發展智能硬件……資源特長構建出區域的新產業集群。
為進一步支持創業創新,政府的手將更多地出現在鼓勵、展示、示范、支撐等環節。首屆“中關村創新創業季”伴隨著中關村創業大街升級版一道亮相。這是個以服務“創客”為主旨搭建的固定展示平臺將長期落地中關村,為創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