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悄然重構著一座座城市的產業版圖,對于浪尖上的企業家們來說,時間、空間都已經不成問題,但落戶秦皇島的過程中,依然有些細節會讓他們感到落差,是什么呢?今天讓我們繼續打開河北臺秦皇島開發區蹲點采訪組的采訪日記,請聽《秦皇島的“中關村”之夢》。
周三,本該是上班族們有些疲憊的時候,不過中科遙感公司里的員工們卻正是亢奮狀態。記者到達時剛剛9點,這里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會議室里正在討論一個PPT制作方案。
丁琳,河北中科遙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既是科學家,也是企業家,身份的轉換起源于他在秦皇島科技局掛職時期。
丁琳:掛職的時候也是想拓展一下自己的人生經歷,這種技術成果的轉化相比較來說還是非常欠缺,我覺得這個更有意義一點……
和丁琳相處的時間里,聊天幾乎是奢望,因為工作總是不斷。在科研領域,能夠迅速實現身份轉換的科研人員并不多。有人把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過程喻為“死亡之谷”,要成功很難。
丁琳總會把自己當做一個戰士:做企業說實話就和打仗差不多,邊學邊干吧,反正以前也沒做過,要生存下來,要發展好。有壓力,每天事情也很多,我們現在……
忙碌中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丁琳的午飯一貫是在食堂解決的,用他的話說,老婆孩子都不在身邊,一個大男人,難免活的不太講究。
70年出生的丁琳今年45歲,雖然也穿著襯衣西裝,不過沒用領帶,敞開一顆扣子的領口也多了幾分隨意,可能是聰明的頭腦都用來忙工作了,不少頭發已經離他而去了。說起工作之余的休閑生活,丁琳坦言,兩地生活環境的差距,讓人難免有些落差。
丁琳:還是有些枯燥的,周邊的配套設施(有不足),離市區還是遠一點,7點下班就漆黑一片了,和北京不一樣,可能到了九、十點鐘還堵車呢,有優勢,也有不足。
丁琳總是希望,北京秦皇島兩地公共服務、公共資源的差距能夠縮小再縮小一點。他說雖然自己并不在乎這些生活細節,但因此帶來的招人難等困境卻讓他不能不重視。
丁琳:像很多我們這種北京來的企業,看重的就是成本低,還是企業生存是第一位的。現在就是招人比較難一點,像北京、天津乃至于石家莊,(秦皇島)可能都不如它們吸引力大,還是有點難度的,他寧可去北京或者石家莊也不來這里。
從生活多年的北京到秦皇島,丁琳并不是個例。據不完全統計,中關村企業已在河北設立分公司1300家,投資成立子公司768家。今年3月,漫游世紀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的關耀渠也來到秦皇島籌備新的中小企業孵化器——“e谷創想空間”。
84年出生的關耀渠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十來年了,平時喜歡比較精彩的業余生活,看電影、打球、聽音樂會等等,相比之下,秦皇島開發區的生活顯然是有些單調了。不過更讓他焦慮的,卻是秦皇島創業者們還有很多欠缺。
關耀渠:主要是創業的起點比較低,都是創業計劃書,北京的創業者先不說內容怎么樣,PPT就做的很好,咱們這邊弄得感覺還行以前90年代初那種水平,就一句話一句話的,沒有那種很美觀的設計能力。
也許是因為平時太操心了,剛過完31歲生日的關耀渠已經成了孵化器里面的老關,分園里有位同行感慨,老關簡直就是萬能的代辦處加保姆。關耀渠自己也說,這份工作充滿了挑戰性,因為永遠都不知道今天會發生什么。
關耀渠:上面有間企業做了一個電商,要做地推,問我你說我們找哪個小區比較好啊。昨天又來找我,老關啊,大伙兒都注冊完了沒有人下單,你說這是怎么個情況啊?
記者:所以你每天就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關耀渠:很多問題的,真的沒有太多休閑時間。
在記者這幾天的蹲點過程中,這些北京來客們多多少少都面臨了一些不便之處,和秦皇島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們聊天時,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秦皇島分園也意識到了兩地公共服務、公共資源的差距,正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工作人員:現在建的越來越好了,民生的重視程度上有好多可圈可點的東西,我們的養老,社會保障的水平……都可以。
現在,開發區已經為進駐企業免費提供了196套公寓,而且現在還在洽談引進北京一些教育、醫療資源來秦皇島辦分院、分校。開發區管委副主任呂愛國說,一批企業過來了,人才進來了,他們也會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呂愛國:我們開發區圍繞著現實的需求,正在規劃已經做了系統的部署,特別人才在入駐以后的生活方面。比如說居住,比如說孩子上學,比如說就醫。都開辟了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