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鄧中翰:為中關村創新創業模式點贊

日期:2016-03-14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 ]

本報記者 張偉報道

  “我國正在經歷最大創業潮,2015年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企業,創業群體集中在“70”“80”“90”后,而北京市成為創業者心目中最優選的創業城市。其中中關村(000931,股吧)模式是創新創業模式的代表。” 3月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表示,北京市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將是全球最好的模板。

  中關村的人才模式值得推廣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提到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說,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對此,鄧中翰感受頗深。

  “人才是關鍵,因為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總書記在上海團提到了創新及人才,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考慮未來發展。”鄧中翰表示,“創新驅動、創新引 領”是“十三五”期間的主旋律,要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科技人才是關鍵。應該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動人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發展,讓人才作用在推 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出來。

  據悉,1999年,鄧中翰受回國創業,2001年,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中星微“星光一號”,是中國首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百萬門級超大規模的數字 多媒體芯片,結束了“中國硅谷”中關村無硅的歷史。半年后,“星光一號”實現了產業化,并打入國際市場。2009年,鄧中翰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 士。

  在美國硅谷調研時,鄧中翰發現,很多留學生都有回國創業發展計劃,“留學生不回國創業發展就感覺自己落伍了。”鄧中翰表示,這是一個好現象。目前從數據上看,回國創業創新的人才比例迅速提升,有3/4的出國留學人才選擇回國發展。

  “中關村創業模式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多渠道吸引人才,包括體制內的、自主創業的、海外的,最終形成了一道中關村獨特的人才風景。在吸引人才方 面,中關村做了很多嘗試,也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但須在這條道路上進一步深化,并在全國推廣。”鄧中翰表示,應盡快打破一切障礙,將創新型人才盡快扶植起 來,讓他們擔負起整個社會的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的重任。

  破除束縛創新的制度障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鄧中翰表示,要把這2.5%的錢花好、花到位,關鍵在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鄧中翰表示,科技體制改革不是局部問題的小修小補,而是大刀闊斧地進行深層次變革。科技體制改革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一是要進一步 理順制度的模糊點,讓科研工作者將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中;二是要推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力量加入"雙創"洪流;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落實獎勵 機制。”

  鄧中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草案都強調了培育壯大創新型領軍企業,這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

  “從世界范圍來看,造福社會的新產品、新服務,很多都是企業直接的技術成果。一是企業研究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形成產品、供給市場。二是企業的競爭性質可提高科研效率、管理效率。”鄧中翰說。

“一些實用性科研都可集中到企業里去做。"十三五"規劃草案提到,要破除束縛創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轉化的制度障礙。”鄧中翰表示,讓研發經費花到點子上,讓企業的技術成果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驅動創新發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